许洪伟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一中学 152000
【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但是高中语文作文字数要求较多,导致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会感到苦恼,其根本原因是学生阅读的素材较少,以至于学生在面对作文题目时感到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本文主要探索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需要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方式
【正文】高中语文教学目的是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语文教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另一部分是学生的创作能力,前者是后者学习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扩展和延伸。但是目前出现的问题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来进行写作,导致学生作文质量低,没有真实情感。需要教师能够分析出影响学生创作的因素有哪些,创造新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作文教学需要全方位、多角度教学,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需要讲究正确的方法。但是现在作文教学的方式主要是把阅读作为主要内容,比如,教师告诉学生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写作,然后让学生去读一些文章来积累素材,但是却没有告诉学生如何在一篇文章中找出最核心的部分,导致学生这一节课下来,虽然看了很多篇文章,但是却没有任何收获。其次,有的教师会把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作为展示,但是教师却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这名学生的作文会成为优秀,学生们不能从中进行借鉴。
第二,虽然现阶段素质教育不断被提倡,但是由于我国人数较多,一直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导致这种重视分数的思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改变,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并没有普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部分高中学校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回到家中学生的时间会被分到各科的作业中。即使有的学校每周布置阅读课,但是也只是让学生去背一些优美的句子和段落,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与探索。
二、高中语文作文训练措施
2.1从教材出发,积累素材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社会经验少,对一些事情的感悟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字词句和基本语法,保证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不要满篇都是大白话,而是文章优美。
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准版必修一《雨巷》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一下作者的经历,便于学生更好地去把握情感。之后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这篇文章读完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凄凉。教师说:同学们回答的对,这篇文章确实是一种哀伤的美,但是这种美是通过一些意境和意象来表示,同学们寻找一下诗中有哪些意象?在学生找完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解这些意象作者是如何赋予情感,让学生以后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运用意象来寄托情感。教师在本节课快要结束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赏析文中姑娘的形象,使得学生对本篇文章理解更加透彻。
2.2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高考的命题方式逐渐变得开放化,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并不是意味着在课堂上给学生过度的自由,要让学生回归本性,通过写人、写事来抒发情感。
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准版必修一《劝学》时,老师可以提出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阅读和分析。之后,教师可以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整篇文章的结构在黑板上写出来,学生知道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第二三四段的作用是什么?学生根据字词的解释分析出第二三四段相当于分论点,从不同的的角度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正确性。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每段的写作手法,学生在遇到议论文的作文题目时也可以采用比喻等方式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运用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去分析课文,不再是以往生硬的填鸭式教学,有利于引起学生思考。
2.3引导学生写作
虽然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但是大部分学生不会把积累到的素材和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进行写作,比如学生在完成试卷中的作文后,教师认真进行批改,耐心给学生讲解文章中的不足之处。教师要提倡学生写日记和读书笔记,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教师还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比如让学生观看一些纪录片,结束之后让学生写看完之后的感受,加深印象。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老师要认识到目前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重视作文教学。教师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积累素材,注重对写作技巧的传授,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杨静.基于学生立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1(03):1-2.
[2]黄健芳.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1(0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