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怀
利川市胜利高级中学 445400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和课程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化学教学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化学教师对如何全面发展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建立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和现代教育大规律方向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现如今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化学
【正文】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对试题的解答,学生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活学活用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只会对照着教师的解题思路进行解题,这样下来教师讲的难,学生学的更难,达不到能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教育严重的阻塞了学生的动脑能力,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互动性教学气氛
1.1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大脑处于问题思考状态,保持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使化学课堂教学拥有有一种富有活跃、紧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对化学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化学教师首先要做的是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课的开始是基础,基础牢固了,才能将学生的心思牢牢掌握在课堂上,营造问题情境教学的最重要环节是设计问题情境,探究教学属于学生自主能动性的一种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并到解决问题,在探索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发大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知,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是一个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
1.2互动性教学氛围的重要性
教学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相统一的一种过程,教学的实质就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交往,化学教学课堂上如果没有师生间的互动,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将大幅度降低。课堂不是老师一人主导,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即师生之间价值平等。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观念,改变一如既往的领导者角色,积极的和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学生积极互动,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的探索和思考。
例如,在人教版新教材向学生讲解分子结构和性质中,教师不再通过简单讲解让学生记住分子的结构和性质,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了解,根据初中所学的化学元素周期表,推断总结所需掌握分子的性质,并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教材,由教材内容推理联想,并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总结出来物质的性质和及其递变的规律,让学生对于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构建起知识框架,对课本有更加全面的认知。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注意学生课上的表情变化,用以调整教学规划。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的理论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如在常温下水是液体而硫化氢则是气体的现象。
二、丰富教学内容
2.1增加学生的实践情感体验
化学这门学科有很强的实验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本,有目的性的穿插实验教学。化学知识点琐碎,公式繁多,记忆元素周期表等会对学生造成压力,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比较被动。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程度越高,课堂的活力就会被调动起来,而通过实验,学生会更加容易了解新知识,抽象枯燥的化学公式变得生动直观,达到对化学知识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了解到科学的形成,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对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有着巨大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2巧用多元化元素
化学学科中有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教师很难利用言语向学生表达出应有的意思,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教师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化学知识,如利用视频,图片等形式为学生展示,通过现代科技的利用,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到化学的魅力,还可以更生动的呈现化学。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中讲解“构成物质的微粒”时,让学生自行想象分子、原子、离子的组成结构形状是非常困难的,而老师也很难向学生表达清楚,教师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抽象的物质结构形状变成具体的,将平面的转变为立体的,静态变为动态,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的了解和掌握物质的结构组成形状,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强的帮助作用,也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课堂上难以演示的实验例子,例如一些危险的实验操作等例子通过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享受化学所带来的影响和化学魅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具有开放、积极等心态这样才能营造积极向上,开放式的教学氛围。教师在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去帮助学生解决,不能敷衍了事。积极认真的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极强创新的问题,肯定学生,多方面评价学生,让学生扩散思维达到素质教育的教育要求,敢于尝试并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达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严晨璐,董华泽,陈露闵,姚娟娟,王方阔,凌波.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中学化学教学案例研究[J].安徽化工,2020,46(06):109-111.
[2]马文涛,李红英,朱小红,秦梦瑶.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教材比较——以“物质的量”为例[J].安徽化工,2020,46(06):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