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与家校教育相结合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30期   作者:许芳芳
[导读] 在素质教育不断落实的当下,做好小学语文课堂创新之路的探索是
        许芳芳
        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许李学区中心学校,山东  滨州  256506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落实的当下,做好小学语文课堂创新之路的探索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进步的必然选择,其不仅能够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更是语文教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负责人,必须要确保自己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感受语文。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新课改与家校教育相结合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家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落实小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思路和方法相对正确,对小学生进行个人引导、个人锻炼过程中,要让小学生在全面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语文知识、语文素养有更好的积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必须控制好应用效果、应用频率。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每一项措施、每一项方法都要与课程的教学目的相匹配,实现整体教学效果的改善。
1新课改与家校教育相结合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1.1促进语文教学水平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为基础。单纯依靠语文教师的努力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很难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然而,有效地将语文学习的家校合作应用到小学阶段,将有利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但目前,在实施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学校、语文教师和家长之间还存在许多不足,这种情况并没有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1]。
        1.2加强合作意识,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
        在学生语文教育问题上,学校和家庭是平等的伙伴。他们的分工是不同的,但他们可以互相补充,以实现教育好孩子的共同目标。在小学阶段,可以尝试激发和保持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树立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巩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等,但仅仅依靠语文老师的单方面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也需要家长的帮助、监督和反馈。
2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对策
        2.1创新教育理念,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从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来看,创新教育理念是首要任务。语文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多年来一直秉承传统教育理念,教育工作围绕考试展开,“灌输式”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从未停止读、写、背,虽然此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但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过重的学习负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要实现对学生的减负,创新语文课堂教育理念势在必行。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学生作为知识学习者,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工作都应该围绕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展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落实寓教于乐、以生为本等教育理念,确保语文知识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出现,为他们的学习进步带来助力。例如,在进行《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时,我在考虑学生认知兴趣的基础上,选择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可以通过他们喜欢的动画片来完成对课文情节的观察和学习,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课文的认知能力,还能够进一步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工作由此进入高效状态之中[2]。
        2.2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提升授课质量,就要结合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性来采取有效的措施,要根据他们好奇心强的特性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当前的网络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直观的屏幕和立体鲜明的阅读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对于一些涉及到多个角色的文章,为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表演,在对文中的角色进行身临其境的表演之后,他们可以感受到文章中各个角色的思想,也能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者分组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文章理解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维。
        2.3运用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法的运用目的在于尊重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小学生在各类知识的学习、获取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果。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两小儿辩日》的内容教育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小组分析“太阳日出的时候离大家最近”;第二小组分析“太阳中午的时候离大家最近”;第三小组分析“太阳距离大家一样近”。通过分组教学让小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解读过程中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探究,在不同的组别学习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联合来完成教学任务,一方面对小学生的视野进行拓展,另一方面在小学生的学习和锻炼过程中,让他们能够借助不同的思路完善自己的学习思维、学习习惯。
2.4构建适宜的阅读环境
        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首先,学校要为学生创建更加适宜的阅读环境。因为轻松与舒适的阅读环境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说可以在班级的墙壁与黑板一角贴上鼓励学生读书的名言。可以在班级建立读书角,让学生将自己的书带到班级中来,形成流动图书馆,还可以在书架上面放置一些读书资料与阅读材料,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另外,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组织的阅读习作练习当中,给学生积极地指导与帮助,这样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还能加深师生之间的情谊,让学生能够主动地配合教师的阅读教学。
        2.5注重关爱学生使得情感教育发挥作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注重在学习上关爱学生,在生活中关爱学生,注重言传身教,不仅仅将知识教授给学生,也要对学生进行真挚的情感教育,使得情感教育的价值得以体现,作用得以突出。这需要语文教师们走进学生的心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做学生的朋友,感受到学生日常表现所蕴含的意义,使其喜怒哀乐有所寄托,而良好的交流是这种关爱实现的有力保障。小学生渴望被表扬,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可以在语文教师的关爱中得以满足,可以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使得学生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促进情感教育的实行[3]。
        2.6家长要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学校要积极组织各项语文的实践活动,并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家长也要配合学校的安排,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建立友好的关系,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并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家长在参观之前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并查阅相关的资料,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看看哪位同学能回答出来,对回答出来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一来不仅促进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一些学困生在得到了表扬之后,就对学习产生了信心,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4]。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目的在于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解读语文知识,要确保每一个语文知识点都能被学生更好地应用,针对不同的课文、写作方式、话语组织等进行合理掌握,一方面要在基础知识的教育和引导方面求得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帮助小学生挖掘自身的学习特长和潜能。
参考文献
[1]茅雨.开展家校互动阅读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J].考试周刊,2017(37):48.
[2]魏翠艳.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中学时代,2013(10):32
[3]植华清,卓毅.小学家校群中家校关系的异化及矫正[J].教学与管理,2019(05).
[4]王玉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探究[J].新课程(上),2018(01):225
[5]张玉唤.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J].考试周刊,2020(24):35-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