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30期   作者:吴婷婷
[导读] 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吴婷婷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小学   224100
        
        摘要: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传统文化作为五千年历史的结晶,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价值。在小学语文授课过程之中,一些教师开展了传统文化进课堂等一系列活动,极大的培养了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得学生们乐于接受传统文化,并且配合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取得了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及实践
        引言
        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经济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才能取得如今的成就。传统文化是国家的根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语文教材不仅具有很深的文学性,还具备着一定的工具性,不仅可以方便学生的交流,还可以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达到育人效果。
        1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意义
        1.1有益于学生更好学习汉字
        汉语是人类最美、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性、中华民族风格和中华民族气派。作为记录汉语书写符号系统的汉字,是“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它基本上是模拟天地万物的表意文字,因而具有显著的象形特征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如山、水、日、月等。虽然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有很大的不同,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语法习惯古今并无差异。例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宾语前等。所以,加强对汉字字源和语言演进的学习,有益于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学习汉字汉语。
        1.2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入侵”,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人,包括中小学生在生活中,崇尚西方文化,摒弃传统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以传统节日为例,当前在中国,学生对圣诞节的热爱程度远远超过了中秋节、春节等,这样的文化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想实现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承效果,教育是最佳的文化传播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立足语文教育的汉字、阅读以及古诗文等,有目的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3有助于学生感受道德力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核心素养观的进一步树立,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道德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是落实新课改要求和核心素养观的重要举措。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运用语文教学规律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目前,已有很多小学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有的已让一年级的学生开始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代作品,有的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忠义等思想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语文学习的道德力量,提升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
        2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2.1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案
        为了能够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们在设计安排教学方案的同时,会根据课程的需要进行一些创新式的讲课模式,目的是为了能够建立一个高效且优质化的教学课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课,综合性地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教育情况,能够提高学生们对于传统知识的掌握,养成自主了解和探索传统文化的学习习惯。

我国传统的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单一、应试化的模式,这种讲学模式是将教师和所学的知识作为课堂的主体,而学生们只负责机械地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接收。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及时采取一些应对的措施,对先阶段传统文化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合理地融入一些多场景、多元化的元素,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安排组织一些有关于传统文化的集体活动,主要形式可以包括诗词朗诵,绘画和话剧等,让学生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全方面地发展,激发他们对于传统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每一次的活动当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知识底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这种创新式的教学安排,以达到让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当中。
        2.2创设课堂情境,优化教学模式
        以《纸的发明》为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中国纸出现的过程和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在古代时期纸的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引导学生观看完古代纸的制作过程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稻草、破布、树皮等造纸材料,组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制作纸张。在学生制作纸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详细介绍世界上纸的出现与演变历史,通过横纵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人的智慧与聪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纸张的出现对文化传播、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意义,进一步促进学生情感的深化。同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欲望。教师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情境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传承;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深入理解,最终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3传统节日,让学生增强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
        不管是春季学期还是秋季学期,都会有相对应的若干传统节日。作为植根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文化元素和哲学成分,具有无尽的感召魅力。学生通过体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有利于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深厚的历史沉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秉承家国情怀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传统节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幸福成长的重要载体。例如,端午节是纪念第一个爱国主义大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这一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而言,是进行民族自信、民族精神、民族团结、民族复兴教育的最好教材和最佳机会。所以,在端午节期间,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围绕端午节这一主题查询、搜集相关信息,如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还有哪些叫法、端午节习俗、屈原的爱国诗词等,引导学生将查询、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消化整合,写成一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然后以故事班会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端午节中充分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2.4注重课外延伸及拓展
        为了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学习掌握相关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个人思想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比如利用寒暑假综合评定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及学习情况,为其制定出相对合理的阅读目标,使其可以投身于《史记》、《论语》等经典著作的研读中,保证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信息化背景下,老师可以叮嘱学生们适当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寒暑假时,学生们大多是自由的,但是缺乏自制力,老师可以建立班级群,针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加以分析,必要的时候,可以与学生们进行视频辅导,使其真正地将学习传统文化的任务落实到位。
        结语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意义十分重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小学语文的育人功能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才能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才能让学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8-22(01).
        [2]任静.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13,08.
        [3]郭友兰.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7):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