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姣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南校区 710118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美,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朗诵文章,这样在反复的朗诵中逐渐就形成了记忆,最后掌握了文章,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还能引用文中经典的句子,这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教学效率
引言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生活实践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性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生活化实践教学能够以生活体验为基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探索和实践的兴趣,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理解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如何充分发挥生活化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探索的重要教学改革内容。
1重视学生兴趣培养
学生如果对语文有一定的学习兴趣,自身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展开语文学科的学习,也会自主、积极地开动脑筋。如此语文教学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准确地把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及时地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转变自己教学设置的情境。实践表明,对情境进行针对性地设置,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实行导入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这一内容在教学中经常被语文教师所忽略。他们认为导入教学不存在必然性,教学中只需要尽力将教案中的计划内容讲授全面即可,其实不然,融入一个生动有趣的导课内容,可以在课堂一开始对学生的注意力起到集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课堂中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竭尽全力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供机会,通过激发情感层面的兴趣,打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寻求欲望,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将抽象内容直观化,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生活阅历、年龄大小等,而小学生因为阅历尚浅,无论是理解能力还是语言感受能力都不强,当遇到与现代生活相隔较远的内容时,学生往往会感到无法理解。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化解这一问题,成功攻克教学难点。具体而言,可以将多媒体课件作为媒介,形象化、具体化课本中的抽象语言,在学生与教材内容间建立联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大量资源信息中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教材,突破教学难点。比如,讲解《孙中山破陋习》时,学生们初读课文纷纷感到惊奇和不解,因为他们和那个时代相去甚远,并没有看到或者听到过缠足这种陋习,所以他们也不能体会到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一些学生提出了疑问:缠足具体是怎么做的,很疼吗?为什么姐姐疼得眼泪直流却还要接受呢?为什么妈妈知道不好却还要帮姐姐“缠小脚”?这时教师用投影设备播放一些旧社会时期女性缠足的照片以及影视片段,让学生能直观地看到缠足过程,看见女性痛苦的表情与畸形的脚掌,学生仿佛回到了曾经的那个社会,对缠足的痛苦感同身受,但又被陈旧的习俗所束缚,发自内心地佩服和感激废除了这项陋习的孙中山。
3利用游戏化课堂模式加深理解语文课堂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育开展游戏化教学的意义诸多。这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能够加强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帮助小学生去除心理上对老师的畏惧感觉,有利于小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有趣的游戏情节可以获得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小学生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讲授《咏鹅》时,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上做游戏的方式、绘画的方式,帮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作者当时看到的情景。对于喜欢表演的同学们,让他们模仿鹅在水中玩耍的样子;对于喜欢画画的学生们,让他们将诗中描写的情景用画笔展示出来。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诗中内容的理解,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再如《乌鸦喝水》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测乌鸦是如何喝水的,帮助学生扮演乌鸦,让学生想办法喝出瓶中的水,告诉学生要怎么做,让学生表演示范。这样一来,大大加深了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合作。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参与者,不断沟通,减少师生隔阂,减少学生对老师的畏惧感。
4合理利用多媒体,营造生动有效情境
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法,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设备,其丰富的试听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制作多种精美的课件,由此可以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情境,得到了不少语文教师的青睐。在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时,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特征来设计情境,情境的创设要符合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教育价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出更真实有效的情境。例如,在开展《去年的树》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在课件中播放动画,一只小鸟坐在大树上,动情地为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则摇曳着枝叶,静静地听小鸟在歌唱……通过多媒体动画,可以营造出生动有效、充满画面感的情景,也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代入情景,更好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通过立体的情境更多地实现对课本内容的解读,让学生在充满画面感的情境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让自己变成了在树下的旁观者,通过多种媒体的感官刺激,形成了身临其境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感受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又是新课程改革发展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将教师、学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教学因素进行合理的组织与整合,以此实现各项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霞.浅议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轻纺,2019(12):64.
[2]董青.让课堂闪烁理性的光芒——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74.
[3]张爱华.高年级课堂如何恰当地开展小组合作[J].小学教学参考,2019(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