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紫薇
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麻城小学 448000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读写结合”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进行运用。阅读可以帮助小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建立语文思维;写作可以帮助小学生锻炼语文能力、应用语文知识。将读写进行高效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小学生可以接受到系统、全面的语文教学活动,将阅读与写作进行分解,各自教学,导致小学生产生语文学习困惑。本文对其现状和策略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
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将语文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化、整体化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语文整体思维,促使语文知识结构更加完整、系统,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学科综合技能。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现状
(一)读写结合教学受到传统思想影响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总是将阅读与写作分开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分离了语文学科的知识,还导致语文学习活动不能高效开展。阅读与写作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在传统的教学中,阅读就是要单纯阅读、写作就是要单纯写作,二者没有进行结合,造成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难以提升,不能体会到读写结合的价值。
(二)实践教学活动中“重读轻写”现在严重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多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多是存在“重读轻写”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是将阅读内容与写作内容分开编撰的,不能突出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第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读”与“写”内容的重要性理解上存在偏差,不能认识到读写并重的理念,而是倾向于多阅读、多积累,自然就会提高写作能力,导致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较差,阅读能力提升也受到阻碍。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
(一)立足教材本身,促进读写结合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深入挖掘教材中阅读部分内容,挖掘阅读中存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一边开展阅读学习,一边培养写作思维,让小学生根据教材中所呈现的阅读文本内容,来培养学生明确写作脉络、设计出详细的写作结构,进而充分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目标,有效提高读写结合运用效率,帮助小学生提高语文学科综合水平。
例如:在学习《观潮》时,教师引导小学生进行系统阅读活动,分析《观潮》中,对潮水的描写方法和技巧;接着引导小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根据《观潮》的描写顺序、描写方法等,进行仿写练习,有效践行读写结合教学的价值与作用。
(二)拓展阅读范围,积累写作素材
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倡导小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有效丰富语文阅读内容积累,促进语文知识体现形式更多样,充分落实“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突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广泛阅读、高效阅读,来积累素材、情感、经验等,为进行写作做好铺垫。另外,在将读写结合方法应用到语文系统化教学活动中,还可以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写作交流,创造互动式机会和平台,让小学语文课堂氛围更浓厚、效率更高效,充分实现“以读促写、以写强读”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海底两万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材中所呈现的《海底两万里》仅仅是原著的一个片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海底两万里》所讲述的故事,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写作,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根据《海底两万里》的主体脉络,进行自由创作,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突出主体地位,增强读写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教学任务等,科学设计出读写结合教学计划,既要兼顾小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特点,开展高效读写结合学习活动;又要帮助小学生突出主体阅读地位,有效增强小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倡导学生个性发展,进而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运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对语文阅读内容与写作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的思维意识、行为能力得以有效增强。在对语文读写认知理解、实际应用上,都可以充分掌握技巧,并且可以灵活运用相关方法,促使小学生语文学习活动更高效、更优质。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和辅助,帮助学生掌握读写结合的学习方法和运用技巧,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技能,让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科学培养。
结语: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读写结合方法,将阅读与写作的教学重难点,进行集中式解答。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习水平、提高学习质量,让小学生在读与写之间,灵活运用语文知识,高效提升语文技能,从而科学培养小学生的个人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马素芸.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115+117.
[2]吴盛华.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求知导刊,2016,(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