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娟
宁夏吴忠市回民中学
摘要:高中语文的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还要注重人文精神、学习技能的渗透,要让学生透过语文知识,看到更多的点,比如传统文化。所以教师应该以语文教学内容为载体,积极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内涵。文章基于此点,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策略探究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内涵深厚悠远,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一定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渗透,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感知丰厚的传统文学,能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教师一定要优化教学方法,打造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深度挖掘教材本身,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
高中的语文教材很有考究价值,教材中包含了古今中外的优秀著作,具有独特的思想和文化魅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材本身的挖掘与运用,要感知其中蕴藏着的文化魅力,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将这种文学底蕴进行淋漓尽致地呈现,促使学生能够在透彻感知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够看到背后所蕴藏的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怀,能够对文章进行深度的解读与剖析,促使他们能够深刻地感知传统文化,实现情感的有效培养。
以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赤壁赋》时,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顾苏轼的生平,让学生能够对苏东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感知他的哲学造诣,这样才能深刻地解读这篇文言文。其次,这首词是十分优美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促使他们在朗读中感知文字的曼妙与绝美,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学生能够在写作中、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将这些优美句子进行合理引用,引经据典,提高学生的文化格调。在充分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领略《赤壁赋》中所蕴含着的精神思想。比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等等,让学生透过这些诗句,感知古人高尚的哲学观点,进而领略他们的精神品质。通过对这些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能够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古人优秀的思想、所呈现的哲学内涵,这些东西放在今朝,也是受益无穷的。让学生能够透过这些传统文化,丰富情感认知,提高精神觉悟和思想内涵,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适当延伸课本内容,丰富传统文化
高中的语文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对课内知识进行充分地掌握,还要引导他们延伸课本内容,丰富课外阅读,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的完善。对此,教师在保证了学生对课本教材的解读之后,就可以引入一些教材之外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讲解,一来可以实现对课内知识的补充与解释,二来也能够实现学生对课本教材知识的吸收和创新解读,加深他们的感知和体会。
以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声声慢·寻寻觅觅》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李清照所处的国家背景,她生长的社会环境以及她的生平事迹。李清照作为一个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很多词都是凄美悲伤的,但是她也有硬朗的时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句词展现了她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正是因为她这种复杂的性格特征,教师更应该进行拓展延伸,要为学生补充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有深刻的感悟,感受她的一生,感知她的情感变化。对此,教师就可以引入以下诗词:
1、《如梦令》,这首词可以说是她少女时期的代表作品,这时候的她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无忧无虑,心境也是十分开朗的,“兴尽晚回舟”、“惊起一滩鸥鹭”都展现了她的明丽与轻快,通过阅读也能够感受到她舒展、开阔、欢乐的心境,也将少女纵情于山水之间的情态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呈现;
2、《一剪梅》,这首词是李清照结婚后的代表作品,她与丈夫琴瑟和鸣,度过了一段十分幸福的时光,这一时期李清照的慢词、小令也有了很高的造诣。但是她的丈夫经常外出做官,她一个人在家敏感多疑,使得她徒生许多忧愁,自己的词也逐渐向婉约的方向发展。“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句词足见她细腻的情感,将她的惆怅情感跃然纸上。
3、《声声慢》,也就是课文中的词,这是李清照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时期的代表作品。与早年的“愁”不同,早年是暂别之愁、个人之愁,而现在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通过前面两首代表作的展示,可以很明显地感知李清照的情感变化,她的思想和风格都有了巨大的改变。读者读来,也能够感受到她化不开的惆怅与悲凉。
向学生补充完这些课外知识后,能够让学生对李清照有一个更加立体的认知,使得学生能够在李清照身上感悟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内涵,体会到词的不同品读方式,实现情感的迁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挖掘课本教材,拓展课本知识,丰富学生认知,提高他们的文学内涵,强化传统文化感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扬。
参考文献:
[1]楼胡飞.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8):95-97.
[2]王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0(7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