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助产技术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临床调查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期   作者:连晓敏
[导读] 目的:对辅助助产技术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临床调查进行分析,
        连晓敏
        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河北武安   056300
        摘要:目的:对辅助助产技术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临床调查进行分析,探究有效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实施辅助助产技术后出生的新生儿共计2478例作为本次探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根据辅助助产技术的不同将新生儿分为3组分别为A、B、C组,A组采用IVE-ET助产技术,新生儿共计1012例,B组采用ICSI-ET辅助助产技术,新生儿共计843例,C组采用F-ET辅助助产技术,新生儿共计623例,对比不同辅助助产技术后新生儿的出生缺陷率、采用辅助助产技术后新生儿的缺陷类型分布及产妇年龄对新生儿缺陷率的影响。结果:根据预后资料统计发现,采用辅助助产技术后新生儿缺陷主要以心血管循环系统缺陷为主,其次分别为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唇裂。根据临床资料统计对比发现,A、B、C组新生儿缺陷率分别为2.08%、1.19%、0.03%,三组新生儿缺陷率存在明显差异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三组产妇的年龄及新生儿缺陷率发现,产妇年龄越高采用辅助助产技术后新生儿的缺陷率越高。讨论:试管婴儿是是治疗不孕不育的主要手段,随着试管婴儿技术的不断成熟临床应用的不断增长,在进行试管婴儿时应注意到辅助助产技术对新生儿缺陷的风险,在临床应用中应告知辅助助产技术的不良后果,采用辅助助产技术后要观察胎儿在子宫内部的发育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最大程度上的减少新生儿缺陷的发生。
        关键词:不孕不育;辅助助产技术;新生儿缺陷;调查分析
        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大幅改变,不孕不育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而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辅助助产技术不断被完善,从最初的IVF-ET(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到ICSI-ET(乱跑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再到F-ET(冻融胚胎移植)被广泛的应用到试管婴儿中。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给不孕不育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同时也更加注重新生儿的出生缺陷问题。本次探究通过临床对比,分析不同辅助助产技术对新生儿缺陷率的影响,详细如下。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实施辅助助产技术后出生的新生儿共计2478例作为本次探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根据辅助助产技术的不同将新生儿分为3组分别为A、B、C组,A组采用IVE-ET助产技术,新生儿共计1012例,B组采用ICSI-ET辅助助产技术,新生儿共计843例,C组采用F-ET辅助助产技术,新生儿共计623例。纳入标准:本次探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认可。本次探究内容均告知患者,并签署同意书。参与本次探究新生儿父母染色体不存在异常。
1.2方法
        辅助助产方法:A组实施IVE-ET辅助助产技术即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分别提取父母的精子、卵子治愈培养皿中,进行体外受精待受精卵发育成胚胎后,将胚胎移植到待产妇的子宫内进行妊娠。B组实施ICSI-ET及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该技术是通过通过注射针挤压精子尾部,使其激活卵细胞随后将其吸入注射器内,之后通过显微镜将其注射到卵泡浆内进行受精。C组实施F-ET技术即冻融胚胎移植技术,是将受精卵保存在液态氮中,可以在自然周期内随时进行胚胎移植,该技术是目前临床保存生育功能最为成熟的一种辅助助产技术。
1.3疗效评定
        统计纳入新生儿缺陷类型分布状况,对比三组不同辅助助产技术的新生儿缺陷率,分析产妇年龄对新生儿缺陷率影响。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探究数据分析时,均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 22.0。通过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检验,以x2表示计数指标,同时本次研究以(P<0.05)存在差异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三组新生儿缺陷率
        三组新生儿采用不同辅助助产技术,对比三组新生儿缺陷率发现三组新生儿缺陷率存在明显不同,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一。


2.2新生儿缺陷类型分布情况       
        根据预后资料统计发现,采用辅助助产技术后新生儿缺陷主要以心血管循环系统缺陷为主,其次分别为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唇裂,详细数据见表二。

3.讨论
        不孕不育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试管婴儿作为治疗不孕不育的主要手段被广泛应用在临床治疗中,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辅助助产技术不断发展助产技术被不断完善,辅助助产技术的应用给不孕不育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每年都有大量的试管婴儿诞生。研究发现辅助助产技术后新生儿的缺陷率要高于正常妊娠的新生儿,本次探究通过临床对比,分析不同辅助助产技术对新生儿缺陷率的影响。
        本次探究结果显示,不同辅助助产技术后新生儿缺陷率存在明显不同,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在进行试管婴儿时应注意到辅助助产技术对新生儿缺陷的风险,在临床应用中应告知辅助助产技术的不良后果,采用辅助助产技术后要观察胎儿在子宫内部的发育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最大程度上的减少新生儿缺陷的发生。
4.参考文献
[1]杨霖昀,冉琴.辅助生殖技术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临床调查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8, 26(12):117-119.
[2]李海波,刘曦.辅助助产技术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临床调查分析[J].中国性科学, 2018, 027(012):114-116.
[3]徐少峰.产妇高龄对新生儿出生缺陷及生后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 006(011):125.
[4]胡菊平.如东县2010~2017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
[5]张琴,沈金华,田玫,等.辅助生殖技术单胎活产儿出生缺陷率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16(01):36-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