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血法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期   作者:刘慧 丁凌 钱劲英 李岩
[导读] 目的 分析不同采血法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
        刘慧 丁凌 钱劲英 李岩
        东北林业大学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采血法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90例需进行血常规检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采血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末梢血)和观察组(静脉血),每组患者45例,对比分析两种不同采血法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中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含量(Hb)均低于观察组,而白细胞计数(WBC)则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通过静脉采血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更加稳定、准确,临床血常规检测中建议使用静脉血采血的方法。
        关键词:不同采血法;血常规检测;结果
        
        血液循环系统遍及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当身体部位发生病理学改变时,血液中血小板、血红蛋白等血液指标也会产生一定变化,所以血常规检测可有效检验疾病的发生。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辅助检测手段为血常规检测,血常规检测指标不仅为准确诊断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后续有效治疗提供了前提。根据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目变化值来判断患者身体状态的一种方法称为血常规检测,有利于对身体早期疾病的发现。现阶段,静脉和末梢是采集血液主要两个部位。相关研究表明,血常规检测指标会因为不同检测部位而产生变化,进而影响疾病诊断的准确度。本文重点分析静脉血和末梢血的检验指标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现有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1月之间收治的90例需进行血常规检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采血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末梢血)和观察组(静脉血),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需接受血常规检测,排除存在其他急慢性疾病及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的患者。观察组45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19岁-36岁,平均年龄为(25.3±0.8)岁。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18岁-40岁,平均年龄为(28.2±1.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采血前均禁食、禁水12 h,于次日清晨静坐10 min后进行采血。所以操作均由统_人员进行操作。(1)对照组:采集末梢静脉血,具体操作流程为:①按摩患者无名指或中指指尖,使指尖部位充分充血。②对患者的采血部位进行常规消毒。③在患者的指尖内侧刺人采血针后立即拔出,采用微量吸管吸取血液20 uL,采血部位利用无菌棉球进行常规止血。(2)观察组:采取静脉血,具体操作流程为:①取患者坐姿。②对患者静脉取血处进行常规消毒后,利用一次性采血针穿刺静脉血管。③成功穿刺后,使采血末端和血常规试管连接,在血常规试管中收集2 mL静脉血后拔出采血针,轻微摇晃血常规试管中的血液,防止试管中的血液凝固。
        1.3观察指标
        对所采集的末梢血及静脉血的血常规RBC、Hb、WBC、MCV、Hct、MCH、MCHC、PLT八项指标进行比较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中的计量数据通过t检验校对,数据的对比差异如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通过血常规检测,观察组患者RBC、Hb、WBC、MCV、Hct、MCH、MCHC、PLT八项指标平均值分别为(3.71±0.33)×1012/L、(111.4±12.2)g/L、(5.41±1.13)×109/L、(90.94±8.67)fL、(0.58±0.12)%、(29.9±2.7)pg、(329.2±24.7)g/L、(233.7±9.1)×109/L;对照组患者RBC、Hb、WBC、MCV、Hct、MCH、MCHC、PLT八项指标平均值分别为(3.61±0.41)×1012/L、(101.7±14.5)g/L、(6.12±2.53)×109/L、(82.33±2.15)fL、(0.49±0.11)%、(28.9±3.4)pg、(307.6±20.7)g/L、(218.2±8.3)×109/L。通过比较可见,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测的Hct、MCH两项指标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中的MCV、MCHC、RBC、PLT、Hb均高于对照组,而WBC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机体营养运输介质为血液,是运输激素、营养成分的有效媒介,对人体新陈代谢调节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各个脏腑器官通过血液吸收营养、排出毒素,从而调节机体功能。机体组织、器官等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血液成分清晰的显示出来,利用血常规检查不仅可以辅助临床诊断,对后续治疗也有一定积极的意义。现阶段,医疗领域检验水平不断的提升,以及全血液自动化分析仪技术的完善,血液相关指标的检测准确性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静脉采血、动脉采血、末梢采血是临床最常用的采血部位,其中血气分析是分析动脉血的主要方法,静脉采血和末梢采取在检测结果方面存在—定差异。在临床进行血常规检测时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晴况,选择的合适采血方式。肘静脉是静脉采血的最佳部位,指尖、耳垂为末梢采血的最佳部位,因其操作便捷、采血量少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是采血部位极易污染,并易受到温度及针刺深浅的影响,与实际血液指标相比存在一定偏差。出血速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末梢采血的稳定性,出血速度较慢时,导致采血时间延长,并且在采集末梢血的过程中,静脉血、动脉血、动脉血和组织液的混合成分都在末梢血液里,血块极不容易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血液检测的准确性。同时全身的血液情况不能通过末梢血及时的反映出,容易出现误诊、漏诊,不利于患者后续诊断和治疗。
        血细胞、血浆、细胞因子等多种成分都是人血液中的主要成分。血常规检查可及时发现患者血液中的成分指标,临床主治医生可以根据血常规检查结果判断患者身体情况,为后续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相关研究表明,血常规选择静脉血样本进行检测,其稳定性高,并可以重复检测。除此之外,患者静脉血液循环速度较陕,抽取方便,且不受温度等外界因素影响。身体末梢部位包括指尖、耳朵等,采取末梢血虽然方便、快捷,但是患者末梢部位往往血液循环较慢,有时需要反复按摩、反复按压才可采集到样本,从而导致血液样本稳定性差。此外,在对末梢部位采用酒精棉球的过程中,棉球纤维容易进入到血液样本中,阻塞计数管道,从而使血液指标产生偏差,降低血液分析仪的使用寿命。本次实验研究显示,对照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小于观察组,对照组白细胞计数(WBC)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外界因素对末梢血影响较为严重,不能准确的反映出身体血液循环变化情况,血液检测的准确性降低。外界因素对静脉血的影响较小,出血速度、温度等不会对静脉血产生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相对准确性较高。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要求检验血量较多,末梢采血量较少,一般情况下需要重复采血才能满足检测需求,增加患者痛苦,而静脉可一次性采集检测所需血液量,患者痛苦较少。并且静脉血可有效规避交叉感染。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测采取静脉血检测准确性更高,且血液指标稳定性更好,为疾病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一定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军,杨培,廖红梅,夏代全.初筛血常规检测时间对单采血小板采集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11):1291-1293.
        [2] 秦莎莎.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1):62-64.
        [3] 李妍, 刘俊. 两种采血方法及不同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J]. 中国民康医学, 2017, 29(24): 103-105.
        作者简介:刘慧(1986.07.20)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中级职称,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医学检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