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护理实践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期   作者:齐蓓 邹山峰 钟文波通讯作者*
[导读] 分析心血管护理实践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效果

        齐蓓  邹山峰  钟文波通讯作者*
        新疆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乌鲁木齐市 830000
        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护理实践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9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人数为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手段,观察组患者采用风险管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4.08%)和护理满意度(97.96%),均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18.36%)和(83.67%),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心血管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以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改善。同时令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幅度降低,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血管;风险管理;护理满意度
引言:心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其临床表现通常为心悸、胸痛、头痛和呕吐等,使患者的沟通能力和行动能力均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将风险管理引入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能够令各项风险隐患显著降低,确保患者的顺利安全康复。本次实验详细分析了心血管护理实践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开始时间为2019年3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3月,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98例,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在对照组4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35例,女性患者人数为14例。患者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48岁,平均年龄为(61.5±1.7)岁。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患者人数均为10例,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的患者人数均为11例,心肌梗死患者人数为4例,心肌炎患者人数为3例。在观察组4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34例,女性患者人数为15例。患者最大年龄为73岁,最小年龄为50岁,平均年龄为(62.4±1.4)岁。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的患者人数均为10例,心肌梗死患者人数为5例,心肌炎患者人数为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症情况,均无任何明显差异(P>0.05),可以用于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手段,观察组患者采用风险管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建立专项小组
        通过建立风险护理管理小组的方法,可以为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发挥出良好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利用严格的督促检查工作,使风险管理制度的各项内容落实到位,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在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应从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出发,结合日常护理内容及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为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正确的指引方向[1]。同时采用定期的会议讨论,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找出风险管理制度的漏洞与不足,使风险管理制度得到不断的完善。
1.2.2 保持病室卫生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室进行定期的清洁消毒,能够减少病房内细菌数量,有效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出现。同时,通过粘贴防滑标志或铺设防滑垫的方法,降低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确保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顺利康复[2]。
1.2.3 加强巡视观察
        医护人员应在日常护理过程中,通过定期巡视观察的方法,及时掌握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状况,防止各类意外事件的发生。并根据患者的情绪状态,利用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增强整体的治疗效果,令患者的身体状况显著改善[3]。
1.2.4 个性化护理
        为了给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情况,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从而确保整个护理工作的安全可靠。在开展个性化护理工作时,医护人员不仅要详细记录患者的各项体征参数,为后续的康复治疗提供数据参考。还要及时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工作,使患者免受额外的疼痛折磨,保障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安全康复。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效果,主要以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两种指标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两组数据均使用SPSS22.0进行专业分析。并以(%)标识效果,经X2检验后,以(P<0.05)标识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在观察组49例患者中,出现不良事件的患者人数为2例,占比为4.08%。
而在对照组49例患者中,出现不良事件的患者人数为9例,占比为18.36%。
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3.讨论
        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手段,能够通过建立专项小组、保持病室卫生、加强巡视观察、个性化护理与定期督导检查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使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的风险隐患显著减少,令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得以提升。
        相比于常规护理方法,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使患者免受额外的疼痛折磨。同时提升患者对治疗工作的满意度,消除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心理隔阂,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工作顺利开展。
        从本次实验中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8%,护理满意度为97.96%。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36%,护理满意度为83.67%。经对比可得,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护理实践中引入风险管理,极大程度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令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宋国银.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J].饮食保健,2018:139-140.
[2]王昌玲,魏建华.护理风险管理运用于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189.
[3]董丹萍,谢芳,文明.护理管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174+1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