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行为干预在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期   作者:金映霞
[导读] 研究分析在精神病患者干预期间实施冲动行为干预的效果

        金映霞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23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在精神病患者干预期间实施冲动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78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常规护理同时实施冲动行为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以及用药依从性差异。结果 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上针对精神病患者实施冲动行为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提升用药依从性,具有较高的推广。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效果;用药依从性;冲动行为干预;
        由于目前各类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患有重性精神病的人数逐年上升,这已成为当今社会中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损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与社会问题。尤其是大多病患有着躁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等表现,患者对自我的行为认知模糊,服药与治疗的依从性不强,且对周围人群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潜在危害[1]。最近几年,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重性精神病的预后效果,但这对于护理干预的要求较严格。冲动行为干预是控制及保护病患突发冲动行为的治疗内容,包含行动约束、药物镇静、心理疏导等方面。本次研究针对冲动行为干预在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影响展开详细研究,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78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男女分别25例、14例,年龄在31岁至62岁,平均年龄(49.55±2.58)岁;观察组男女分别26例、13例,年龄在32岁至62岁,平均年龄(50.31±2.33)岁。组间常规资料均相近,可以对比(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阿立哌唑与氯氮平联合治疗,均持续治疗八周。治疗过程中,为对照组患者提供传统护理,包括用药指导等。而在此护理前提下,为观察组患者提供冲动行为干预护理,首先是组建冲动行为干预小组,组员包括具有较多工作经验与丰富专业知识的主管护士、责任护士、巡回护士;制定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展开工作会议,总结回顾护理经验。当病患产生冲动行为时,需立即安排其至单独病房,展开心理护理,以平缓病患情绪为原则,尽量满足相关要求[2]。另外,可主动了解病患的疾病情况与家庭、社会背景,与病患及其家人搭建良好医患关系,要积极争取病患及其家人的新人。要全面尊重病患人格,提前为病患讲解药物功效与可能的副反应,为其营造安静良好的医疗氛围,养成正确认知,使病患积极配合治疗。通过自我控制、渐隐、模仿、塑造等方式,帮助患者根据情境正确表达情绪,教导病患观察他人情绪。当病患产生骂人、打人等发脾气行为时,要依据规定契约展开约束保护;此外,当患者做出符合契约规定的正确行为时,给给予奖励。
1.3检测标准
        显效:精神症状基本消失,冲动行为不再;进步:控制部分精神症状,冲动行为不再;无效:未达到以上指标乃至加重。治疗有效包括显效与进步。密切监测并记录干预过程中,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情况,分以下几种情况。完全依从:病患积极主动遵医嘱服药;部分依从:病患主观不愿服用,被动服从或有时出现藏药行为;不依从:病患拒绝服药等。
1.4统计学方法
        使采用SPSS 22.0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观察组用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3 讨论
        伴着我国经济水平高速提升与社会竞争持续加大,另外也由于外在环境等影响,患有各类重性精神病的人数逐年增加,这会损害病患生存品质,乃至最后引发衰退或精神残疾,预后效果不佳。临床治疗重性精神病时多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但此类病患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多会产生冲动行为,需为此提高行为干预强度。首先,需开展优质健康宣传,与病患沟通,消解病患忧虑担心,纠正其错误态度与观念,使患者及其家人掌握疾病基础知识,使其提高康复的信心。对非病理性原因提供积极的心理护理,应强调家庭与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全面尊重病患人格,尽可能答应病患的适当要求[3]。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依从性指病患对规定实施的医疗护理或科研实验措施且服从与接受的客观行为和程度,服药依从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预后与转归效果。但大多重性精神病病患对自我认知较差,且文化水平较低,故服药依从性差强人意。针对此,首先需掌握病患依从性情况,监督病患按时服药,强化冲动行为干预,甚至可展开行动约束。结果表明,干预过程中观察组的服药依从性为100.0%优于对照组87.18%,差异明显(P<0.05)。
        综上所述,在重性精神病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冲动行为干预,可显著改善服药依从性,获得理想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艳华. 冲动行为干预在重性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析[J]. 系统医学, 2018, 3(16):177-178+195.
[2]范丽荣. 重性精神病患者护理中冲动行为干预的应用效果评价[J]. 养生保健指南, 2018, 000(015):107.
[3]聂迎春, 江慎辉, 徐玉琴. 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J]. 临床医药实践, 2018, 027(011):874-8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