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临床观察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期   作者: 闻听亮
[导读] 验证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

        闻听亮
        阜南县人民医院  安徽阜阳 236300

        【摘要】目的 验证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EB病毒感染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重组人干扰α 1b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咽喉和扁桃体肿痛消退时间以及淋巴结肝脾肿大消退时间;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V-DNA)、EB病毒衣壳抗IgM抗体 (EBV-CA-IgM)及EB病毒壳抗原IgG抗体(EBV-NA-IgG)转阴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咽喉和扁桃体肿痛消退时间以及淋巴结肝脾肿大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EBV-DNA、EBV-CA-IgM 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EBV-NA-IgG 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 效果明显、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更昔洛韦;小儿;EB病毒

        EB病毒感染是儿科比较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 临床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和肝脾大及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特征。病情轻重不一,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 故当发现小儿感染EB病毒, 特别是近期感染时,及时、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确诊的120例EB病毒感染患儿, 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 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20例EB病毒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患有神经、严重循环系统障碍患儿及对治疗药物存在过敏症状患儿。所有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较好。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儿中男女比例35:25;年龄9个月~10岁,平均年龄(6.7±2.1)岁;病程2~14d,平均病程(5.7±2.8)d。对照组患儿中男女比例34:26;年龄8个月~11岁,平均年龄 (6.8±2.2)岁;病程1~14d,平均病程(5.6±2.9)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患儿及家长均享有治疗和用药方案的知情权,所有患儿家长均已签订治疗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给予两组患儿对症治疗,观察组给子更昔洛韦药物治疗,而对照组则给予利巴韦林药物治疗,具体用量如下:观察组采用静脉滴注更昔洛韦10mg/kg/d,2次/d,滴注的时间在l/次以上,持续2周;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利巴韦林10mg/kg/d.持续l周。治疗前后需对患儿的肝肾功能和异性淋巴细胞进行检测,以便对两组患儿的最终疗效和治疗结果进行对比。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咽喉和扁桃体肿痛消退时间以及淋巴结肝脾肿大消退时间。②比较两组患儿 EBV-DNA、EBV-CA-IgM 和 EBV-NA-IgG转阴率。③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3d后,患儿体温处于正常范围,肝脾和淋巴结肿大部位体积缩小>1/2;有效:治疗5d后,患儿体温处于正常范围,脾和淋巴结肿大部位缩小体积为1/3~1/2;无效:治疗7d后患儿病情并无显著变化或者出现恶化趋势。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咽喉和扁桃体肿痛消退时间以及淋巴结肝脾肿大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s,d)
 
2.2 两组患儿病毒转阴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中58例EBV-DNA表达呈阴性,转阴率为96.67%(58/60);34例患儿EBV-CA-IgM表达呈阴性,转阴率为56.67%(34/60);57例患儿EBV-NA-IgG 表达呈阴性,转阴率为95.00%(57/60)。对照组患儿中45例EBV-DNA表达呈阴性,转阴率为75.00% (45/60);13例患儿EBV-CA-IgM表达呈阴性,转阴率为21.67%(13/60);58例患儿EBV-NA-IgG表达呈阴性,转阴率为96.67%(58/60)。观察组患儿EBV-DNA以及EBV-CA-IgM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82、15.424, P<0.05);两组患儿EBV-NA-IgG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9, P>0.05)。
2.3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n, %)
 
3 讨论
        EB病毒是一种在临床上常见的病毒,它是一种DNA式病毒,常以人体作为宿主,其表面的成分与人体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进而进入人体细胞内,EB病毒是通过侵袭人体B细胞,并在B细胞内建立感染而使人体发病,其感染的属性为隐性感染,从而人体内B细胞异常繁殖而发病。
        EB病毒感染人体使人体致病的作用机理为,人体B细胞异常增殖,导致人体内B细胞增多,进而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出现病理状态,易感群体多为小儿,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常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和腹部淋巴结肿大等疾病。所以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的感染。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应遵循正常的用法用量:1诱导疗法:5 mg/kg,每12小时一次,连用14~21天。2维持治疗:5 mg/kg,每天一次,每周7天,或6 kg/mg,每天一次,每周5天,每次滴注时间1小时以上。3预防用药:5 mg/kg,每12小时为一次,连续7-14天后改为5 mg/kg,每天一次,每周7天或6 mg/kg,每周5天,每次滴注时间1小时以上。维持时间以临床具体情况而定。而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有其优势的地方,以疗效好为用,但也有其不足的地方,使用后其不良反应也较多,最常见的就是体内白细胞和血小板含量明显减少,少见的有贫血,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浮肿,感染,乏力等。也可能引起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脏病。恶心,呕吐,腹泻,胃肠道出血等。更昔洛韦在应用于12岁以下的儿童一定要慎重,医生必须时刻关注患儿的体征,以免出现以上或其他不良反应,对患儿的身体造成损害,儿童的耐受力很弱,一旦出现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能危及患儿生命。
        综上所述,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应采取更昔洛韦和蒲地蓝联合用药的方式,以达到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琛,焉然,杨光华,向森,赵富丽.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患者Treg细胞的关系[J].热带医学杂志,2020,20(11):1499-1502+1537.
[2]蓝仙娥,文尚梅,曾秀珍.EB病毒感染现状常见相关疾病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1):176-179.
[3]魏昂,王天有.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20,47(11):755-7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