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期   作者:李红 郑亿祥
[导读] 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

        李红  郑亿祥
        山东省青州市普通安置区邵庄卫生院分院  山东省青州市  262507
        山东省青州手康盲人医疗按摩所山东省青州市  262500
        摘    要:目的 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笔者所开展的研究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100例中风偏瘫患者为主体,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50例,采取单一中药治疗)和实验组(50例,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生活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观察对象中医治疗后,生活能力评分和运动能力评分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观察对象的整体治疗有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风偏瘫患者接受中医针灸治疗,整体效果显著,有助于患者生活和运动能力的改善,因而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针灸; 中风偏瘫; 临床效果; 中药;
0 引言
        脑卒中在我国中医认知中属于“中风”范畴内,也被称为“脑血管意外”,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脸部、手臂或者腿部突感无力、口眼歪斜、说话和行走困难、神志迷茫、头晕、昏厥等,具有发病急快、病情进展迅速、后遗症明显的特点,其中常见后遗症为偏瘫[1,2]。该病目前还未有根治方式,主要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病若未及时进行治疗干预,很容易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前者活动和语言交流受限,严重者直接导致偏瘫或者死亡,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存在很大的影响,严重危害了其生命安全。本研究对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开展的研究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100例中风偏瘫患者为主体,男58例,女42例,年龄48~79岁,平均(62.3±14.5)岁。纳入标准: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中风偏瘫,且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药物过敏或是精神疾病患者;语言功能障碍患者;酗酒者;临床资料不全或是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50例,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单一中药治疗,具体措施:选药通草3 g、赤芍15g、地龙10 g、甘草6 g、天麻15 g、桃仁15 g、川芎25 g、胆星10 g、桂枝6 g、杜仲15 g、丹参20 g、黄芪150 g等,用水浸泡30~50 min后,加水煎煮,取汁饮用,每天1剂,早晚各服用一次,患者连续治疗15d。实验组采取针灸治疗,具体措施:选择水沟、三阴交、尺泽、外关、内关、极泉、双侧翳风和夹廉泉(双侧)、廉泉、风池(双侧)、玉液、金津等穴位,对于合并肢体障碍的患者,加悬钟、环跳、太冲;对于合并语言障碍的患者,加廉泉、哑门、通里;对于合并口歪眼斜的患者,加地仓、颊车。患者保持仰卧位,针刺前消毒穴位,捻转进针,每穴捻转1分钟,留针30分钟,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15 d为一个疗程。中医针灸:在四神聪穴、极泉穴、尺泽穴、哑门穴、外关穴、三阴交穴、水沟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内关穴、风池穴等穴位基础上,下肢瘫痪者选择环跳穴、悬钟穴、太冲穴、委中穴等;上肢瘫痪者选择合谷穴、曲池穴、大椎穴、阳池穴等;口斜眼歪者选择地仓穴、人中穴等,常规消毒后捻转进针,采取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持续治疗3周[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观察对象中医治疗后,生活能力评分和运动能力评分情况,总分100分,患者评分越高,则其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越好。

临床治疗效果评定标准:显效为治疗后生活功能恢复正常,神经功能损伤现象和其他体征均完全消失,有效为治疗后生活功能有所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现象和其他体征有所改善,无效为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有所恶化。
1.4 统计学分析
100例中风偏瘫患者研究资料采用SPSS 22.0软件包处理,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评分(±s)采用t检验,治疗效果实施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评分比实验组观察对象中医治疗后,生活能力评分和运动能力评分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评分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使得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久居不下趋势。脑卒中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如今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到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疾病之一 。偏瘫属于中风后常见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对于日常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临床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病变不同时间采取相应治疗方法,以达到针对性治疗目的[13]。常规康复治疗虽具备一定效果,但仍然无法预期,因此考虑联合针灸进行治疗。针灸作为我国中医传统治疗方法,选取不同的穴位可达到不同治疗效果 。从局部上来看,以中风偏瘫针灸治疗中常见的内关穴与足三里穴为例,其中足三里可有效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使血管弹性增强,进一步增加脑部灌注量;内关穴可起到调节心脏的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进一步改善心脏功能,以促进脑部灌注量增加,使脑组织代谢能力提高,改善脑细胞自我修复能力,使肢体运动功能得到康复 。中风具有发病快、病情进展快等特点,中医认为中风是忧思恼怒、烟酒、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等对脉络进行阻滞,以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偏瘫等为临床表现,需进行长期持续治疗,以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45例经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后临床疗效93.33%、日常生活能力(89.52±3.51)分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5),该结果与朱晓艳95.00%临床疗效一致。分析原因针灸为常见中医治疗方法,选择相关穴位使用毫针对穴位进行刺激,激活损伤脑细胞,加速病情康复效果。康复疗法是在基础治疗上进行规律肢体锻炼、穴位按摩,在缓解肌肉挛缩状态同时提高肌肉力量,改善临床症状。结合现代医疗理论中医针灸+康复疗法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在增强脑电波改善血流波动幅度同时,扩张血管加快血流速度,促进病灶区域细胞活跃度恢复,提高损伤的脑组织、大脑皮质兴奋性,达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治疗目的,但各患者病情及损伤部位不同,故需谨慎选择针灸穴位。中风会导致患者的脑组织供血动脉血流异常,此时局部缺血、缺氧则会引起脑组织软化,此时患者的神经功能受到损伤,则会引起偏瘫、失语等,而患者在进行抢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病变时期、严重程度进行不同穴位的针灸治疗,并有助于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更好地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在针灸治疗中,不同的穴位也表现出不一样的作用机理。例如,足三里主要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增加血管的弹性。而关内穴更多额是对心肌瘦多能力的调节,以及心脏功能的提升,有利于脑细胞的自我修复,并可以实施脑组织代谢的强化,有助于患者机体运动功能的改善[2]。从整体治疗情况上看,针灸治疗可实现对肢体痉挛的缓解,有助于神经元的重新修复,并可以促使皮层神经细胞功能的优化。但是,在针灸过程中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实施不同穴位的治疗,调整进针的角度、深度,给予患者全面的治疗呵护[3],特别是手法、体位的选择,以及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综上,将中医针灸+康复疗法应用在中风偏瘫治疗中,可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忠明.观察中医针灸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3):1-2.
[2] 刘喆.中医针灸与康复医学相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1):132+135.
[3] 徐华光,黄大驹,李明.中医药结合中医针灸物理疗法治疗脑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智慧健康,2017,3(11):85-86+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