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圣惠方》从心论治的文献研究及临床意义管窥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期   作者:柴春泉1.2
[导读] 北宋医籍《太平圣惠方》记载从心治疗“惊悸”“眠卧不安

        柴春泉1.2
         1.上海邮电医院·上海 200040;
        2.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上海 201203
        [摘要]北宋医籍《太平圣惠方》记载从心治疗“惊悸”“眠卧不安”“心风恍惚”“心脏中风”“心风狂言”“心热多汗”“心胸烦热”“健忘”“ 小肠寒热”等多种病证,从藏象理论以脏腑结合经络方法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发现《太平圣惠方》从心论治的疾病既涵盖现代医学心血管系统疾病,也包括其他系统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变等,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太平圣惠方;心;藏象学说;脏腑辨证学说
        《太平圣惠方》成书于北宋初期,虽然名为方书,实际上是对医学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其内容亦是理、法、方、药俱备。“从心论治”是心藏象理论应用于临床的具体体现,也是研究心藏象理论对临床指导作用的切人点,能够为临床各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开辟新的诊疗思路。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太平圣惠方》记载了从心治疗“惊悸”“眠卧不安”“心风恍惚”“心脏中风”“心风狂言”“心热多汗”“心胸烦热”“健忘”“ 小肠寒热”等多种病证。现遵循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辨证研究的思路,从心本脏病证及心经络所系肢体官窍病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启发和指导临床从心治疗多种现代疾病。.
1 心本脏病证的定位定性及治法方药
1.1心本脏病证的定位定性
        对于心病的辨证论治,《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列“治心风狂言”“治心风恍惚诸方”“治心脏风虚惊悸诸方”“治心热多汗诸方”“治心胸烦热诸方”“治补心益智及治健忘诸方”,将“惊悸”“眠卧不安”“心风恍惚”“心脏中风”“心风狂言”“心热多汗”“心胸烦热”“健忘”等视为心病的主要症状并细析其病因病机。如“心热多汗”定位在心,因为心具有“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的生理特性,因心之液为汗,若心气壅实,令阳气发泄妄行,则令汗出。因此把“心热多汗”的定位归于心。“健忘”是由于“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心神乱则血脉不荣,气血乃俱衰败,精神离散,耳目不聪,故令心智利而健忘也,因而病变部位亦归之于心。
从而可见,《太平圣惠方》认为“心热多汗”“ 健忘”等症状皆是因为心的正常气机出现失常,所以定位在心。
《太平圣惠方》记载“心脏虚损”“心虚生寒”“血脉虚损”伤心,可引起“惊悸多梦”“精神离散”“喜怒心烦”,并载“心实”“心虚”,根据风、寒、湿、热、饮食、劳倦、气虚等病因病机,辨别寒热虚实病变性质。


1.2 心本脏病证的治法方药
        《太平圣惠方》指出“心脏中风”的病因病机为素体虚弱,腠理疏泄,风邪外伤,搏于血脉,入于手少阴之经,则心神颠倒,言语謇涩,舌强口干,不得转侧,此皆风邪伤于心经,其治疗应根据临床症状辨证用药。例如,“虚寒寒颤,语声混沌,口?,冒昧好笑”,属于心气虚寒证,治法为散寒养心行血,选用麻黄散方,药物组成为麻黄,白术,防风,桂心,川升麻,川芎,茯神,远志,人参,羌活,当归,汉防己,甘草。“心气壅热,手心头面多汗,胸中烦满”者,属于心实热证,治法为清心散热泄实,选用犀角散或麦门冬散方,药物组成为犀角屑,龙骨,麦门冬,黄芪,地骨皮,茯神,人参,麻黄根,远志,甘草,寒水石,升麻,生地黄,天竺黄等。
2 心经络所系小肠疾病的辩证及治法方药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1]《诸病源候论》:“心与小肠,合为表里,俱象于火,而火为阳气也。”[2]都阐明了心经络与小肠之间的联系。《太平圣惠方》也认为小肠合于心,手太阳是其经。小肠乃受盛之府,主水液下行。由此可见小肠疾病与心脏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心虚则生寒,寒气随心经下络小肠,小肠寒则肠中痛,惊跳,乍来乍去,小便数,这是小肠虚冷发生的病机。治当通气温阳散寒,方用沉香散或厚朴散,药物组成为:沉香,桂心,附子,龙骨,木香,当归,枳实,厚朴,高良姜等。
又如心实则生热,热则心下急痹,口张,舌上生疮,身热来去,汗出,心烦身重,小腹胀急,小便赤涩不利,这是小肠实热发生的病机。治当泻热利湿解毒,方用郁金散或黄连散,药物组成为:郁金,白附子,羌活,甘草,黄连,黄芩,大黄,麦冬,升麻,车前子,木通等。

3 总结
心藏象辨证论治是构成藏象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藏象辨证必须据脏腑经络定位,据病因病机定性,并以定位与定性合参”[3]。《太平圣惠方》对心病证的藏象辨证论治具有以下规律特点:①根据藏象学说,心具有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的生理功能,因而将出现上述这些功能及生理特点异常的病变,如“惊悸”“眠卧不安”“心风恍惚”“心脏中风”“心风狂言”“心热多汗”“心胸烦热”“健忘”,均定位于心。②对临床症状表现在手少阴心经所络属的小肠病证亦定位于心。③对心病证的病因病机、寒热虚实进行辨别。④辨证论治,定位与定性合参,确定治疗法则,遣药制方。
《太平圣惠方》对心病证从脏腑、经络两个方面定位,涵盖现代医学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悸”“中风”等) [4]、消化系统病变(如“小便不利““小腹急痛”等) [5],脑血管病变(如“健忘”) [6]等。对心病证的病因病机认识较前人更加深入,遣药组方不但具有时代特点,而且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对现代临床从心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从心论治对现代各系统疾病理念的提出,是中医藏象辨证论治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的重要体现,通过以脏腑结合经络方法,探讨《太平圣惠方》从心治疗多种病证的临床意义,可为临床从心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田代华整理. 黄帝内经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9.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955:255.
[3]严世芸.中医藏象辨证学:肝胆病辨证论治方案[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5:102.
[4]姜莉.补心气汤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33):198.
[5]郭瑞,唐旭东,欧宇阳,曾恩锦,郭朋.从心论治不完全性肠梗阻[J].中医学报,2020,35(5):953-955.
[6]曹云松,韩振蕴,王育纯,常泽,林景峰,胡文悦,高强,刚丽丽,马华萍,田丹枫,张丹丹,王一浩.养心安神、益肾填精法治疗焦虑症与抑郁症[J].中医学报,2020,35(6):1188-1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