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检出率影响评价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期   作者: 方琪
[导读] 分析在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的效果

        方琪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150300
        【摘要】目的:分析在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的效果,评价检出率。方法:将我院2018年7月20日-2020年7月20日接诊的8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本次探究对象,先后实施CT、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均确定86例患者为脑血管疾病,CT检出79例,检出率为91.86%,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出85例,检出率是98.84%,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出率,P<0.05;患者疾病类型主要是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脑出血。结论: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更具有诊断价值,可促进诊断准确性提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清晰、详细的数据,可优先考虑。
        【关键词】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脑血管疾病;效果;检出率;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mri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nd evaluate the detection rate.Methods: A total of 86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 2018 to July 20,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CT and MRI angiography were successively performed, and the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All the 86 patients were identified a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79 cases were detected by CT with a detection rate of 91.86%, and 85 cases were detected by MRI with a detection rate of 98.84%. The detection rate of MR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T, P < 0.05.The main diseases of the patients were cerebral infarction,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tracranial aneurysm and cerebral hemorrhage.Conclusion: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ri angiography has more diagnostic value, can promote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 can provide more clear and detailed data for clinical treatment, can be given priority.
【 Key words 】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rebrovascular disease;The effect;Detection rate.impact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提高,对于患者的生活与生命健康均有严重的威胁,目前临床发生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脑出血、脑梗塞、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高血压性脑病等,且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呈现了年轻化的趋势[11]。鉴于脑血管疾病对于机体的损害,临床需提高对于该病的重视度,尤其是准确诊断疾病,对减轻疾病损害,改善预后存在重要的影响。核磁共振成像具有无需使用造影剂、无创性等优点,可清晰反映出血管结构的情况,显示出血管组成与结构特点,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相关学者表示,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的价值,可明确疾病状况,从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为客观、准确的影像学资料。本研究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为内容展开评价,同时以我院收治的8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不同方式影像学进行检查,详细诊断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控制本次研究时间段是2018年7月20日-2020年7月20日,研究对象均是我院接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共计86例,均给予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CT检查。86例患者中最大年龄是82岁,最小年龄45岁,均龄是(63.51±3.68)岁;男性为48例,女性为38例。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的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中排除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失语、精神障碍、恶性肿瘤、病情危急等患者。
        1.2方法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以西门子1.5T核磁共振系统进行检查,设定序列为SE,以三维时间飞跃法实施横断面扫描,检查数值包括:TE是7.0ms,TR是25.0ms,Flip是25°,NEX是1次,三维成像的大小设定为0.4×0.04×0.6mm,参数包括1.0mm层厚以及144×258的矩阵。加欲饱和带,成像时间是5min30s,自患者颅底开始扫描,至枕骨大孔、颈内动脉颅内段、胼缘动脉的上方。扫描后以最强信号投影原始图像,获取三维立体血管图像后,全部扫描结果均由影像科3名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与阅片,阅片方式为双盲法。
        CT检查:以东芝64排128层CT扫描机进行检查,通过连续容积模式实施扫描,扫描参数包括0.625mm的螺距、300As的管电流、120KV的管电压、0.5mm的层厚。将80ml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入患者肘前静脉,速度是5ml/s,同时以同等速度注入50ml的生理盐水,冲洗管壁,于颈内动脉放置感兴趣区,阈值达到100HU后可实施增强扫描,详细记录检查结果。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同时对比疾病类型的检出结果。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涉及的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24.0软件实施处理,数据资料为计数资料,采取“[n/(%)]”,以“”实施检验,组间差异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出率分析
        均确定86例患者为脑血管疾病,CT检出79例,检出率为91.86%,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出85例,检出率是98.84%,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出率,P<0.05,表1为详细检查情况。
        表1:检出率分析量表[n/(%)]

        2.2疾病类型检查结果
        经对检查结果分析发现,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于疾病类型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但是数据无差异,P>0.05,表2为具体检出情况。
        表2:疾病类型检查结果量表[n/(%)]
 
        
3讨论
        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其中75%以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缺血性,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对于中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存在较大的威胁[2]。临床研究认为,早期给予患者准确的诊断,可有效明确病情,进而采取更为适宜的治疗,对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既往对于脑血管的诊断,临床主要是多层螺旋CT为主,但是图像缺乏一定的清晰度,且准确性不高,因而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限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得到了推广,并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主要包括时间飞跃法和相位对比法,时间飞跃法又包括二维TOP法和三维TOF法,本研究采取三维TOF法进行诊断。对于空间分辨力较高,可在短时间内成像,同时具有较高的血流敏感性,可获取相邻层面的薄层图像,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中,因此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出脑血管病变的程度[3]。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较为显著的价值,可清晰显示出病变情况,从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为准确、客观的影像学数据资料,可作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优先诊断方式。

参考文献:
[1]程凡芝,李芳芳.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体会[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4):129-130.
[2]路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07):164+167.
[3]许磊,陆小小,尹君.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体会[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02):94-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