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郎
马鞍山市中心医院 安徽省243031
摘要:目的:观察将针对性护理应用于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评价分析。方法:抽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收治的60例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划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分别30例。为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为研究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不仅能够提升心内科的护理质量,还能够提升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使得护患关系更加的和谐。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针对性护理;护理效果
心力衰竭是心脏病的终末段,其主要由心脏功能障碍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继而促使患者心脏血液循环障碍。若出现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就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保障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就要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1]。本次研究主要为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对整个研究过程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心内科的60例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病例做出完整分析。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符合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同意被纳入本次调查研究;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创伤、严重器质性疾病等[2]。随机将患者分成研究组30例、参照组30例,其中研究组19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在58-72岁之间,平均年龄(65±2.4)岁;参照组18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在60-76岁之间,平均年龄(68±3.2)岁。通过比较发现以上两组一般资料的具体情况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为参照组患者提供常规的护理干预,首先护理人员要预先指导家属陪同患者进行相关检测;其次要告知家属陪护的相关注意事项,并对患者临床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严密的监测,发现指标异常要及的通知主治医师;最后要对患者所处的环境进行整理、消毒,保障患者在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下修养[3]。
为研究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进行干预,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护理人员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基础护理,由于不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可针对重症提供严密的监护,确保患者的得到无间断的生命体征监测、病危监控;第二护理人员要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存在的不同情绪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尤其对于病情严重、治疗无信心的患者要联合家属及时的疏导,避免患者出现自杀的情况出现;第三护理人员要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根据患者的诊断报告、病史病况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同时还要将治疗方案、护理方案详细的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使其能够做好相应的准备。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将护理流程、饮食方案通过微信或宣传手册提供给患者;第四护理人员要将胺碘酮的使用方法准确的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通知家属对用药的时间、频率、剂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发现患者呼吸、心率、血压等情况出现异常要及时通知主治医师[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首先对护理效果的评估主要标准为患者护理后病情平稳、用药及时、护理配合度较高为显效;患者护理后病情好转、按时用药、护理配合度及格为有效;患者护理后无任何改善为无效。其次根据医院自制的护理评价量表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估,其中分数在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分数在70-90分以内为基本满意,分数在7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才用的统计学方法主要是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平均数通过±代表、标准差以(X±S)为代表的、百分数则用%表示,X2进行数据的计算、t进行数据检测,而P<0.05意味着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当前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持续上涨,其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患者一旦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其主要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同时心力衰竭不会独立存在,其常见的合并症就是心律失常。临床医学研究报告显示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极高,50%-60%的心力衰竭患者致死的高危因素就是猝死和心律失常,所以对于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需要配合针对性的护理服务,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避免患者治疗过程出现意外[3]。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参照组,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证实针对性护理能够针对患者的病情、需求提供对应的服务,确保患者可以积极的配合治疗,并为改善护患关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苏晓丽, 周燕芳. 针对性护理对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2):177-179.
[2]沈璐璐.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后价值分析[J]. 心理月刊, 2018, 000(010):74-75.
[3]黄珊珊. 探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的效果[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 2020, 010(00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