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杰1,黎欢欢1,梁超2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75
1.古籍记载
枳实消痞丸出自李东垣的《兰室秘藏》:“治右关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饮食。”原方组成:干生姜一钱,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各二钱,半夏曲、人参各三钱,厚朴四钱(炙),枳实、黄连各五钱组成。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白汤下,食远服。方论选录 《成方便读》卷3:“夫满而不痛者为痞,痞属无形之邪,自外而入,客于胸胃之间,未经有形之痰血饮食互结,仅与正气搏聚一处为患。故以黄连、干姜并用,一辛一苦,一散一降,则无论寒热之邪,皆可开泄,二味实为治痞之主药。然痞结于中,则气壅湿聚,必渐至痰食交阻,故以枳实破气、厚朴散湿、麦芽化食、半夏行痰,自无胶固难愈之势。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必以四君子坐镇中州,祛邪扶正,并驾齐驱。故此方无论虚实之痞,皆可治之。用蒸饼糊丸者,以谷气助脾胃之蒸化耳。”
2.药物研究
梁师在枳实消痞丸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将其改良为枳壳消痞丸,其药物组成为:枳壳、白术、槟榔、紫苏叶、干姜、大枣、生甘草。
枳实、白术:枳实白术二味源自《内外伤辨惑论》中的枳术丸,但因所诊疾病多为中气虚弱、劳倦伤脾者,故梁师在临床上避枳实破气损真之性,选用枳壳平气消胀。白术甘温味厚,阳中之阴,入脾胃二经。“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又能缓脾生津。关于白术生用与炒用之别,导师认为炒白术与生白术均有健脾益气之功,但炒白术燥湿力强,适用于大便稀溏者;生白术助运之力显,更有助于通便下行。枳壳与白术灵活配伍,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其配伍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中焦气滞,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气机壅塞于中,症见脘腹满闷、胀痛、腹中窜气、食后脘腹顶账感,此时当重枳壳而轻白术以宽中理气、消胀除满。枳壳用量为30~80g,白术15~20g;②脾虚气弱,运化无力,津亏血少,腑失顺降,症见大便无力、干结,纳差食少,少动懒言等,此时当重白术而轻枳壳以健脾益气。生白术用量为30~40g,佐以枳壳15~20g疏导气机;③脾阳气虚,气血不足,症见纳差、面色少华、畏冷疲倦、腹无不适,便无不爽,此时当枳壳白术皆轻,取其理气调中,以助化源,动静结合,补而不滞,枳术皆用15g则已。
现代药理学表明,枳壳能缓解小肠痉挛,增加胃肠收缩节律,兴奋胃肠平滑肌。能抗溃疡,增加胆囊收缩,且能抑制血栓形成。此外,尚能抗氧化,抗变态反应,抗炎、抗菌、抗病毒,利尿及镇痛;白术有强壮作用,能促进小鼠体重增加,且可双向调节肠管活动,促进细胞免疫功能,提升白细胞、抗衰老、加强心肌收缩,尚有利尿、保肝、利胆、降血糖、抗菌、抗肿等作用。
槟榔、紫苏叶:半夏、厚朴主于痰食,紫苏、槟榔则专司气机。胃为阳,主司受纳腐熟,胃之功用全凭中焦大气转动,胃通降得宜,脾之运化布散则有序。导师采用紫苏叶、槟榔即针对脾滞胃逆所导致的口中淡腻、食物无味、恍若嚼蜡、纳差食少等症。《本草正义》载紫苏可“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本草便读》云:“槟榔其性苦辛而温,其质坚刚而峻,降一切气,破一切滞;气降则痰行水消,滞破则积除食化。”二味同施,紫苏除降气化痰之外还可芳香醒脾,使黏滞之浊芳化而开;槟榔除下气通腑之外更具峻猛之性,可使藏匿于肠道曲回皱褶处之宿食亦可出于下窍,二味同用,其增效显著,使脾胃和而知五谷味。
现代药理学表明,槟榔碱能够麻痹虫体神经系统,将猪绦虫、牛绦虫、肝吸虫、蠕虫等驱除体外。槟榔碱另有兴奋胆碱M受体,兴奋子宫平滑肌和小肠平滑肌,增强胃肠蠕动等作用;尚有减慢心率、有效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和降低血压、抗抑郁、抗氧化等作用。
其水浸液能抑制流感病毒和多种皮肤真菌;紫苏叶煎剂有缓和的解热作用,能促进消化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减少支气管分泌。
大枣:《本经》:“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药性赋》:“味甘,平,性温,无毒。降也,阳也。其用有二:助脉强神,大和脾胃。”
现代药理表明,大枣具有增强肌力、增加体重、增加白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胃肠黏液、纠正胃肠病损、保护肝脏等作用;并有抗变态反应、镇静、催眠、抗氧化及衰老、抑制癌细胞增殖、抗突变、镇痛、抗炎、抑菌及镇变、免疫等作用。
甘草:《本经》:“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
现代药理表明本品有抗心律失常、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作用,能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其解痉与镇有效成分异甘草苷元和FM100与芍药的有效成分芍药苷有协同作用;能促进胰液分泌;有明显的镇咳、祛用,还有一定平喘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黏膜;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有类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还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抗利尿、降脂、保肝等作用。
干姜:《本经》:“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药性赋》::“味苦辛,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3.临床应用
3.1临床研究
李敏等[1]取70例门诊主诉为便秘的患者,并运用枳壳消痞丸为基础随症加减,治疗结果显示临床痊愈45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8%;
陈洁等[2]探讨枳实消痞丸的配伍特点并将其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甚佳。
3.2医案
李勇,男性,55岁,脉细舌淡,苔薄白,背心热,餐后腹胀痛打嗝10年,可食冷,怕冷,无饥饿感,眠可,无烦,汗不多,牙不痛,口溃多,无乏力,大便可,背心发热夜间明显。方用枳壳消痞汤加减:枳壳20g,槟榔20g,紫苏叶20g,干姜15g,生甘草15g,大枣30g,生白术20g,茵陈50g,山药30g。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每次100 ml。服上方后症状明显好转。
蒲淑跃,男性,60岁。舌淡苔薄白脉细,胸闷气紧,有房颤病史八年,七年前做射频消融术,听力下降,口淡无味,多食则腹胀,不打嗝,口干不苦,易饥不适,易烦怒,牙不痛,口不溃,大便4-6次/日,时解不出,量少,时粘马桶,怕冷,背冷,腰胀,胆囊切除术后。诊断:太阴虚寒,阳明积热。方用枳壳消痞汤加减:生黄芪60g,人参片20g,肉桂20g,大枣60g,生白芍15g,生甘草30g,干姜15g,白附片30g,细辛9g,枳壳30g,苍术20g,槟榔20g,紫苏叶20g,麦冬50g,柴胡30g,生黄柏20g,五味子20g,生白术30g。同时嘱患者饮食起居有规律,适当锻炼。
4.小结
枳壳消痞丸重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是治疗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大便不畅等症的主方。 梁超主任医师,学贯中西,将西医消化和中医脾胃融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改良枳实消痞丸为枳壳消痞丸,临证时随症加减:便秘严重,排便困难,病程较长,腹胀甚,加枳壳至30g,生白术至30g,老年便秘可加当归20g 桃仁20g;大便稀溏,呈水样,经常腹泻,加茯苓20g 猪苓20g,生白术改为炒白术;打嗝反酸严重,加制附片20g(先煎1小时),法半夏20g 厚朴20g;口干,夜间发潮热,加葛根30g,炒麦芽20g;腹胀严重,可加青皮20g 枳实20g。
5.参考文献
[1]李敏,梁超.枳实消痞丸为主治疗便秘70例疗效观察[J].2007,25(02):60-61.
[2]陈洁,梁超.枳实消痞丸配伍特点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浅析[J].2011,3(24):99.
作者简介:庄杰(1994.5),男(汉族),香港,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