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贤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四川,成都,610075
“蛇串疮”作为一个病名或症状表现均在古籍中明清时期论述较多,后世将其归于的带状疱疹范畴,但研究发现,蛇串疮与带状疱疹病因病机还是有些许不同。本研究的作用意义在于希望能从古文献角度深入研究本病的病因病机,因此本文以此为题,通过查阅历代古医籍中关于蛇串疮的相关文献,系统归纳并总结带状疱疹病因病机方面的内容,为中医的临床治疗及科研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1.1古文献对带状疱疹的病名演化
从现有文献中中医学对带状疱疹最早认识起于宋以前,明清稍成熟,到近现代才完善。首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疮病诸侯》“甑带疮者,绕腰生。此亦风湿搏血气所生,状如甑带,因以为名。又云∶此疮绕腰匝,则杀人。”明代《外科启玄》卷七中称带状疱疹为“蜘蛛疮”“蛇窼疮”,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疡医》卷四中指出:“或问绕腰生疮,累累如贯珠,何如?日:是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火带疮”的记载。陈实功编写的《外科正宗》称为“火丹”由清代吴谦为主编修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称其为“蛇串疮”。《外科大成》记载有“缠腰火丹,一名火带疮。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泡。痛如火燎。”
1古文献对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1.从病位论
(1)从心肺论
病因病机为心火炽盛,肝气失调。理论依据: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写到“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在该文献明确指出病位在心、肝二脏。《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的论述。该条把痛症、疮疡、瘙痒诸症之病机明确地归属于心。心主血脉,通夏气,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热极或火毒炽盛,灼于肌肤,即表现出疼痛及疮疡。并且清代医家李中梓也提出“热轻则痒,热重则痛”。心主神明,心藏神。说明心是主宰人的精神意志思维,因此情志不畅会影响到心。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得知,心肝两脏是会互相影响。在《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五行属木,木生风,肝为风脏,肝气劲急导致肝病多形成风病,风邪的特点“风善行而数变,易袭阳位。”肌肤为阳,故感受毒邪后发于皮肤形成疱疹。肝主疏泄,喜条达,若情志抑郁会引起气机失调,从而导致肝疏泄不及,导致肝郁气结,影响到水液运行日久郁而化热,熏蒸肌肤发为疱疹。
(2)从脾肺论
病因病机为脾湿蕴热,肺失宣降理论依据: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写到“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在该文献明确指出病位在脾、肺二脏。在《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五行属土,主运化、升清。根据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可知,脾性喜燥而恶湿和它的运化功能密不可分,历代医家认为湿气是与脾相互相通的。若素体脾虚则运化无力,导致水湿停滞,蕴而化热,湿热火毒搏结肌肤而发为疱疹。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得知,脾肺两脏是会互相影响。湿热火毒伤肺,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和主行水的功能失调,导致水液停留于肌表,则见疱疹。
(3)从气血论
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理论依据:《临证一得方·卷三·上下身内痈部·缠腰火丹》:“缠腰火丹,已经泡溃,延漫不止,加之忍痛,气滞脉络不舒,清蕴兼理气。”病程后期,邪毒渐去,经络受损,血行不畅,气滞血瘀,以致痛如针刺入夜尤甚,日久不止。
2.从六淫邪气论
(1) 火热论
明代医家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四· 腰 部(十三)·缠腰火丹》提出“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由心肾不交,肝火内炽,流入膀胱,缠于带脉,故如束带。”提出肝火内炽为主要病机,热邪腐蚀血肉易生疮疡痈肿。
(2)火热夹风
《外科心法要诀》及《验方新编》中提出“俗名蛇串疮,有干、温不同,红、黄之异,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心肝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外敷如意金黄散(见二十四卷)”及《外科证治全书·卷 三·腰 部 证 治(计三证)· 筋脉 · 缠腰火丹》中:“生腰肋间,累累如珠形,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属肝胆风热,宜服龙胆泻肝汤。”三篇文献中对六淫邪气的认识一致,且均是使用龙胆泻肝汤为主方治疗。
(3)湿热论
该病机在许多文献中均有提及其中最早在明代《外科正宗·火丹第七十九》:“火丹者,…………湿者色多黄白,大小不等,流水作烂,又且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宜清肺、泻脾、除湿,胃苓汤是也。腰胁生之,肝火妄动,名曰缠腰丹。”该文献中病机归为脾、肺二经湿热,并且给出了治法。在清代很多医家受到影响在清代文献中提及在《外科心法要诀》及《验方新编》:“湿者,色黄白,串起小泡,大小不等,溃流黄水,较干者多疼,此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该两篇文献认同病位在脾肺,感湿热发病。《外科证治全书·卷 三·腰 部 证 治(计三证)· 筋脉 · 缠腰火丹》中:“生腰肋间,累累如珠形,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湿者色黄,或起白水泡,大小不等,作热,烂流水,较干者更疼,属肝脾湿热,宜服胃苓汤加山栀、防风、石膏,其小泡用线针穿破。”该篇认为病位在肝脾,并且在治疗上用胃苓汤的基础上加上了栀子、防风、石膏。防风胜湿止痛、石膏敛疮生肌、栀子清热利湿。
(4)湿热夹风
清代医家提出有除了湿热二邪还有风邪入侵在时世瑞撰写的《疡科捷径卷上·腰部 · 缠腰火丹》:“缠腰火丹蛇串名,红黄干湿各分形。肝心脾肺风湿热,缠遍腰间药不灵。”该篇将缠腰火丹分成两种症状,其一是“干燥疼痛者用”,其二是“湿烂作痒者用”其中以湿烂作痒为主症的延续之前的除湿胃苓汤,而干燥疼痛者用使用解毒泻心汤并给出方药“解毒泻心汤栀子,荆防牛蒡石膏全。芩连滑石元参草,知母还同通草煎。”在《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缠腰火丹 》中医案记载案一“陈,幼。暑湿热袭郁三焦,左缠腰火丹毒起泡,作痛蔓延无定,蒸热胸闷,大便阻闭,小溲难短少,舌浊,脉左濡右弦,邪郁未达。”首先提到了是湿热袭郁三焦,但在首先症状上提到“作痛蔓延无定”这个是风邪的特点善行游走不定。
3.它犯论
最早出现在张仲景提出“三分病因”法其中一条为房事、金刃、虫兽所伤,该法的创立为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提出雏性“三因论”打下理论基础。在文献中有因虫爬衣物后发病的描述。在《疡医大全 · 卷三十五·诸疮部(下) · 蜘蛛疮门主论》中总结了部分医家对蜘蛛疮的描述:“陈实功曰:蜘蛛疮或衣沾蜘蛛遗尿,或虫蚁游走而成。初生白泡红根作痒,日渐开成簇作痛。(《外科正宗》)。汪省之曰:蜘蛛尿著人身上,即生疮如粟粒累累,似蜊虫螫痛,亦能恶寒发热,即以犀角磨汁涂之则愈。不然以苎麻搓去疮内水汁,用金黄散搽之。(《理例》) ”《疡科心得集·卷下·辨蜘蛛疮漆疮冻疮论》:“蜘蛛疮,或衣沾蜘蛛遗尿,或虫蚁游走,染毒而生。形与水窠疮相似,淡红,作痒且痛,五、七个成簇,日渐延开,甚亦使人恶寒发热。即以犀角磨汁涂之则愈;否则以苎麻在疮上揉搓出水,用金黄散搽之;或以雄黄、枯矾等分,研细,干掺亦可。”
古代文献对带状疱疹的描述很多,需要分清古籍的病名是否相符,如《诸病源候论》中的“甑带疮”在后续文献中均无再次提及对此有一定的争议,在它犯论中提及的均是因虫爬衣物后发病的,又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发病模式不一样。且通过文献的检索发现无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记载。这些都是需要完善的地方。
作者简介:李妙贤(1994.9),女(汉族),香港,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皮肤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港澳通行证:H0428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