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对急诊科脑卒中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1期   作者:潘佳
[导读] 目的?文章主要针对预见性护理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潘佳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京山人民医院急诊科 湖北省荆门市 431800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预见性护理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该护理措施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于2019年9月~2020年6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患者。通过双盲法分为各34例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组间比较并发症发生率、NIHSS评分、护理质量。结果?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实施预见性护理,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避免并发症风险,该护理方法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脑卒中;护理效果
        引言
        脑卒中又被称为中风、脑血管意外疾病,脑卒中属于一种急性脑血管系统疾病,其主要是由于人体脑部内的血管突然出现破裂、脑部血管出现阻塞的情况,使血液无法正常流入脑部导致脑组织出现一系列损伤的脑部病变。脑卒中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出血性脑卒中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发生几率要比出血性脑卒中疾病高,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疾病总数的60%~7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9年9月~2020年6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患者。通过双盲法分为各34例的对照组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脑卒中,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5~78岁。观察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47~77岁。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应严格按照急诊出诊流程及时出诊,并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尽快将患者转运至急诊科抢救。观察组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基础上增加急诊护理路径,内容包括:①院前急救:急诊科内应急小组应随时处于“紧急待命”状态,一旦接到120急救电话,便应在5min内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并出发。在路途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每间隔5min便联系报警人,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告知简易处理方法,最大限度的缓解患者病情;同时,护理人员要在每一次的沟通交流中,应与报警人核对具体地址。在达到患者所在位置后,应快速检查患者基本情况,如翻看瞳孔、查看呼吸道是否堵塞等,快速帮助患者将体位姿势转变为仰卧位,保持头部偏转,对于依然存在意识的患者,应辅助其排痰,若患者意识不清晰或昏厥,应为其快速实施人工排痰,确保呼吸道通畅性。②转运护理:转运工作是急救流程中的关键性环节,在经过简单的处理后,在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基本生命体征指标稳定后尽快转运,护理人员应注意动作缓慢、准确且轻柔,保持头部朝外,与救护车行驶方向相反,采用仰卧位,保持头低足高,角度控制在30°,实施针对性的监护。在转运过程中,要分派一名护理人员与急诊科联系开辟急诊绿色通道,院外做好急诊准备,抢救室要准备急性脑卒中治疗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药物,并进行核对,为后续抢救工作奠定基础。

③抢救室护理:进入抢救室前详细询问患者家属,患者的发病时间及症状,立即通知医师并开放绿色通道,入抢救室后行心电图检查、测指尖血糖、完善血化验、建立静脉通路、吸氧、心电监护,以最快的速度完成CT检查,根据CT结果决定下一步是溶栓治疗或是手术治疗。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神志、肢体活动状况等,降低风险发生率。
        2结果
        2.1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对观察组、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感染:观察组2例,对照组4例,x2=0.731,P=0.393。压疮:观察组0例,对照组3例,x2=3.139,P=0.076。下肢静脉血栓:观察组1例,对照组4例,x2=1.943,P=0.163。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8.82%,对照组32.35%,x2=5.757,P=0.016。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组间NIHSS评分对比
        对观察组、对照组的NIHSS评分进行对比,干预前:观察组17.34±1.49,对照组17.95±1.57,t=1.643,P=0.105。干预后:观察组13.59±1.75,对照组16.52±1.35,t=7.730,P=0.001。观察组干预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组间护理质量对比
        对观察组、对照组的护理质量进行对比,沟通技巧:观察组89.15±1.51,对照组84.97±1.35,t=12.033,P=0.001。护理技能:观察组90.25±1.86,对照组87.35±1.48,t=7.114,P=0.001。基础知识:观察组89.35±1.45,对照组86.47±1.96,t=6.888,P=0.001。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多伴有肢体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吞咽障碍等问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康复,这无疑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并增加了家庭及社会负担,因此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干预中,除了解除病因、促进患者病情恢复,还应重视患者的康复性护理,以改善患者预后状态,提高其生活能力,但具体干预模式选择尚存争议。脑卒中患者是由于局部脑循环发生障碍,而诱发的神经功能受损疾病,且脑卒中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几率以及死亡几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患有脑卒中存活下来的患者大约有75%都存在不同的功能障碍。临床护理路径是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从患者入院到患者出院制定的详细护理计划,可以减少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遗漏,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春梅.探讨对急诊科脑卒中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4):242+253.
        [2]鲍立娟.急诊科预见性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8,033(9):64-65.
        [3]李会霞.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000(009):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