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2期   作者:赵杨凯
[导读] 作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一种,主动脉夹层体现出病情发展快速以及
        赵杨凯   
        温州市人民医院   浙江省温州市  325000
        摘要:作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一种,主动脉夹层体现出病情发展快速以及致死率极高的特点,在对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的诊断之后,需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除此之外,主动脉夹层治疗的过程当中还包括内科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以及符合治疗,结合不同的类型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已经逐渐转变为介入手术治疗,本文针对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进展情况进行研究。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介入治疗
        主动脉夹层在临床医学方面,主要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而进入主动脉中膜,导致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进行扩展产生主动脉壁的真假两腔分离的状态。目前针对主动脉夹层疾病的发病中,实际原因主要和患者的高血压存在关联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占据的比例较高,在高血压的基础上,能使患者的动脉壁长期处于应急状态,并使其弹力纤维发生坏死,进而产生夹层[1]。相关资料显示,西方国家主动脉夹层每年的发病率较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加深,高血压疾病的控制方面体现出一定的难度,导致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1 AD介入治疗的具体内容及适应情况
        在对主动脉夹层进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相关内容包括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分支血管球囊支架植入以及主动脉开窗手术,其中主动脉开窗手术主要是在患者分隔真假腔的内膜片上造孔,使患者的假腔压力下降,而受到压力的真强能够得到恢复,从而改善血液的供应情况。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主动脉夹层伴有内脏或下肢缺血的病症。在医学早期制定的主动脉介入治疗适应症主要是针对慢性Stanford B型AD,同时患者的病程达到三周以上的情况,近些年来具体的情况已经产生了变化,除了用于慢性B型AD之外,急性B型AD同时伴随有主动脉破裂的可能,以及主动脉瘤形成等,存在手术风险的患者也是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适应情况。在临床医学方面,虽然对于急性B型AD的最有效治疗方案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相关方面的研究已经发现对胸主动脉疾病以及其他治疗方面相比,主动脉介入治疗方式在急性期的早中期死亡率相对更低,尤其是在和内科的保守治疗进行比较的情况下。除了针对胸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之外,腹部的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也体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2]。近些年来,相关方面的医学研究发现,介入疗法能够用于A型AD,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选择更加合适的病人,采取介入治疗以及外科联合手术,将其应用于A型CD,能够有效地闭塞患者的假腔,体现出良好的早期治疗效果。除此之外,支架植入治疗方式也更加适用于其它导管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过程中所产生的医源性AD以及外科手术治疗之后所导致的血管并发症,而不再适应手术的患者。针对支架治疗B型AD后所形成的逆行性A型AD,通常采取外科手术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治疗。另外,针对瘤颈不超过1.5cm的患者,也不再是介入治疗的拒绝患者。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可以在患者的病变部位植入覆膜支架闭塞假腔,通过主动脉弓上分支血管间的旁路吻合术或者适当应用裸支架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解决。因此针对介入治疗方式在临床医学方面的应用范围已经十分广泛,对AD支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和改,采取强内修补术,可能是AD治疗过程中的发展方向[3]。


2 AD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在临床医学中,主动脉强内覆膜支架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常见内瘘并发症,除此之外还可能会产生支架移位以及支架末端动脉瘤形成,和主动脉钝性破裂等问题,甚至会再发B型AD或逆行性A型AD,入路血管损伤等问题。内瘘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覆膜支架植入主动脉之后没有能够完全隔离瘤腔,导致支架外的瘤腔内仍然存在一些血流。根据血流进入瘤腔的具体方式,内瘘主要分为四种,一种是覆膜相关型内瘘支架的覆膜没有在主动脉夹层区域中有进行对瘤口的隔绝,一种是覆膜无关返流性内瘘由于存在主动脉分支血液倒流而不断地流入瘤腔的现象,一种是由于支架覆膜中部纤维破裂而导致血液流入瘤腔的纤维破裂性内瘘现象,还有一种就是由于主动脉造影过程中存在一些造影剂,通过覆膜流入瘤腔的覆膜渗透性内瘘现象。在采取介入治疗方式之后,患者如果症状都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甚至产生了新的问题,包括疼痛、出血以及主动脉造影显示瘤腔扩大或者造影剂进入瘤腔等现象,就可以将其确定为内瘘现象的产生。在支架治疗主动脉的过程中内瘘问题发生率不高于45%,这和病人本身情况、支架选择以及手术操作者的经验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一般来说,有大概一半的内瘘问题能够自行闭合,但是也有一部分内瘘现象会继续扩大,产生动脉瘤,甚至产生瘤腔破裂的问题。针对不能自行闭合的内瘘,可以通过再次支架植入的方式来进行有效解决。支架移位是一个更加容易产生的并发症,这种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支架进行释放之后容易受到主动脉内血流的影响。在支架移位之后,内瘘问题产生的可能性会进一步提升。对支架移位问题进行防止时,应当重视支架的合理选择,也就是支架近端以及远端的直径需要比瘤体本身的直径大3~4mm.除此之外,还需要保证支架在主动脉腔内的实际形态,选择合理的支架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操作,能够有效防止主动脉破裂问题的产生。使用分支型支架或者植入支架之前,先采取分支血管旁路术,能够有效地解决主动脉分支阻塞以及存在的肾功能不全现象[4]。另外,针对再发B型AD可以采取二次介入治疗的方式。介入治疗AD支架方面,患者的总死亡率在13%以下,这和病人的具体情况以及手术操作人员的经验等存在关系。在对患者进行主动脉支架的植入之后,患者的凝血纤溶系统被相继激活,但是并不会增加消耗性凝血病的风险。
        针对存在适应症的AD患者采取介入治疗的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并发症产生率,但是这种治疗方式和其他的方式相比更加容易接受。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手术以双平面造影,并基于TEE、IVUS的引导下开展,能够更加有效地对支架着陆点进行定位,提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
3总结
        总体来说,针对介入治疗方式,对急慢性B型AD或部分急性A型AD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结合外科手术联合治疗后的总死亡率要比内科保守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更低,因此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虽然介入治疗方式存在内瘘等并发症,但是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人,基于造影、TEE的引导下会更加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覃若萍.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患者开展综合护理模式的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 2(022):89-90.
[2]李春玲. 血管闭合器在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20(4):98-98.
[3]任能, 张洪云, 刘亚男,等. 两种血管闭合方式在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中的比较[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 003(009):P.70-70.
[4]王琦, 李明亮, 陈雪梅,等.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的影响探讨[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 9(010):1213-12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