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病机理综述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1期   作者:王睿智 王俊仁 张炎铎 王成轾
[导读] 目的 探讨针刺治病基础及机理 方法 收集目前国内外关于经络穴位及针刺
        王睿智 1王俊仁2  张炎铎3  王成轾3
        1朝阳区孙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北京 100012. 2北京朝阳区和平医院中医科  北京  100012 .3航空总医院  北京 100000
        择要 目的 探讨针刺治病基础及机理  方法  收集目前国内外关于经络穴位及针刺治病机理研究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推测 。 结论 经络穴位是针刺治病基础,机理是向穴位输入反馈信息,与神经协同作用,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 调节免疫功能与整体调理。
   关键词 针刺治病 基础  输入反馈信息  协同神经作用
        中医经络学说是传统中医学的核心,也是经典中医针灸学核心,均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然而,这千古之迷直到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发展、检测仪器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才认识到经络穴位客观存在,对其实质及针刺治病机理也有了越来越多了解。
经络穴位是针刺治病基础
        经络穴位客观存在 李志道等认为,经络是信息流或为具有较强传导作用的暗物质流[1]。 韩金祥[2]提出 “经络-光子”学说。张力[3]提出人体各组织存在不等的梯度电场,此类梯度力作用的结果即构成线性、稳固性的生物电网。马玉宝等[4]认为,经络是具有独立性的内控系统,络气即生物电粒子。康徕(聚医康?2017-06-05)认为经络里运行的是气,它以势能、电能、光能、热能、磁能、化学能等多种能量形式富集于经络上。庞明?(智能气功?2018-05-07)认为经络体系在人体皮下和筋膜里气束是最明显,体外经络体系在人体皮肤表面至皮外5~10厘米之内,练功到一定程度不用接触人,就可以有较强气感。
        刘执玉教授提出经络是”人体淋巴管前组织通道系统”。美国科学家利用最新技术发现了一条“流动流体的高速公路”。这一新发现的质液网络遍布全身的筋膜其间充满了液体。上世纪8年代后,德国、日本、美国等实验表明,当人们把手放在一种高频高压环境中时,手阳明、大肠经的部位会出现一连串明亮光斑[5、6]。俄国和美国科学家研究认为针炙穴位是人体中经络系统对光最敏感的部位(穴位有效范围直径大约2厘米左右)。穴位是具有闪光且按照固定频率振动的实体[5、6]。韩济生研究发现“穴位上不同频率的电流刺激,会令大脑产生不同的化学物质”[7]。
        根据以上资料,笔者分析推测,经络是位于人体皮下结缔组织液中之一条条之有序排列且依固有频率振动的高能微粒子或暗物质(穴位), 具有光(光斑、光束)、电(电流) 、液流(液体中声波振动形成流体) 、热(针刺后振幅加大.能量増强)、气(振动在组织间隙中形成气流,针刺后气束増强)等特性。针刺使穴位微粒子振幅改变,产生不同信息,表明经络穴位是针刺治病基础。经络是人体微观调控系统,通过信息与宏观调控系统神经相联系。
针刺治病机理
针灸是向经络穴位输入负反馈信息
                组成世界的物质有三种形式 : 物质 、能量 和信息 。 无线电波和声波是以能量为载体的信息 。神经传导的信息是离子在液晶和膜间传输 。各种针灸刺激手段向人体输入的是信息 。信息也能治病即信息疗法或广义针灸疗法 , 简称信疗 。应当指出 , 某些药物疗法可能实际上是信息疗法 , 药物不直接起生化或杀菌作用 , 而是起携带信息的作用 。 药物被吸收后通过调节经络 、神经系统功能而起治疗作用 。 中医 “ 药物归经 , 引信报使 ” 的说法 , 西医的“ 受体学说’,可能就意味着药物作为信息载体送入机体 , 实际上起着信疗的作用 。
        一切物理的( 机械 、声、光 、热、电… …) 化学的刺激 , 都可用来向人体输入信息 。因而采用各种理化刺激疗法 (象针刺 、艾灸 、按摩 、推拿 、穴位注射 、激光 … … ) , 都是以不同的刺激手段向人体输入信息的信息疗法。 体针 、 手针 、 足针 、 面针  、 头针 、 耳针 … 是信息输入不同的信息疗法 。
        一切能对信息施行传输 、变换 、存取 、加工和执行的系统都是控制系统。神经系统是控制系统 , 经络从功能上看也象是 一种控制系统 。 信疗就是以机体控制系统为对象 ,输入信息改善机体控制功能为目的 , 而不以输入能量改变机体组织的性态为目的 。
                疾病可引起经穴知热感度和知痛感度发生过敏与迟钝的异常变化 。 经穴部位氧气消耗增多 , 局部白血球增生并含有乙酰胆碱 。经和穴的生物电活动随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而变化 [ 8]。各种理化刺激向经络输入的本质的东西是 “ 气 ” , 也就是信息 。“ 气血运行 ” 就是信息的传递 。针灸就是以虚补实泻的原则选取最优输入点 ( 经络反应最强烈的穴位 ) , 向失调的经络输入负反馈信息治病的 。不同的刺激手法 , 产生不同的刺激信息 , 起不同的治疗作用。
针刺协同神经系统作用
        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针刺调节3个规律:1)存在针刺穴位部位特异性:低强度针穴位足三里可抑制LPS所诱导的全身性炎症反应,而这一抗炎通路不能被天枢穴位所激活。2)存在针刺强度特异性:即不同刺激强度可以激活不同自主神经环路。3) 针刺调节效应存在双向性:如高强度电针刺激天枢穴,可介导抗炎效应;而在LPS诱导炎症后,应用相同腹部穴位和刺激强度,却表现为明显的促炎作用〔 9〕。
针刺麻醉止痛   
        痛觉由细纤维传送 , 经过脊髓背角 , 再到丘脑 、皮质 。而针刺同节段支配的穴位会兴奋穴位处的粗纤维(传输速度快 、单位时间内电流量 、信息量远大于细纤维 )。在脊髓后角胶状质中存有 SG 神经元 , 其作用类似于闸门 , 可抑制疼痛的传导。 粗纤维传入的冲动兴奋 GS 细胞 , 关闭闸门故痛觉不易向中枢传导 。 针刺止痛就是通过兴奋粗纤维关闭闸门而断绝痛觉传送的〔 l 0〕。针刺穴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释放脑啡肽 、内啡肽 、强啡肽而起到止痛作用〔 l 1〕。针刺小腿委中穴治腰背痛,针刺神门穴治失眠,显然都不是穴位直接作用于大脑,而是穴通过传递信息而发挥作用。
脑功能成像研究  
        健康状态下的针刺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可以调节以杏仁核为核心,包括额叶皮质、ACC、PCC、脑岛、丘脑和中脑导水管灰质在内的脑功能网络,并认为这可能是足三里镇痛效应的中枢机制”[12] 。
                病理状态下的针刺调节效应: 发现针刺右侧神门穴主要引起左侧MFG、STG、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丘脑和壳核以及右侧MEFG 和 STG的激活。认为针刺神门穴引起的脑功能活动不仅与感觉运动中枢神经系统有关,还与认知功能有关[13]。电针患侧腧穴出现 PAG、双侧尾状核及对侧豆状核、海马信号明显升高[14] 。
针刺腧穴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等反应
                肥大细胞广泛存在于皮肤 、呼吸道 、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黏膜、小血管或淋巴管周围、一些器官的神经束膜的结缔组织内及疏松结缔组织的小间隙内。穴位处的各层组织结构中都有肥大细胞[ 15-16]。穴区的真皮组织内有大量的肥大细胞[ 17] ,其数量明显多于相应的非穴区。深层穴区肥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非穴区[ 18]。
                针刺入腧穴后, 能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而分泌肝素 、组织胺和 P 物质、5-羟色胺、缓激肽等。

研究表明, 针刺可引起针刺部位的炎性反应, 进 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使针刺的作用得以级联放大。针刺施行提插或捻转手法, 造成轻微的损伤 ;或者针刺入穴位, 直接刺中细小的血管, 引起局部轻微的出血。血管通透性增强, 组织液渗出 ,局部水肿反应,这说明局部有炎性渗出, 渗出性病变是炎症的重要标志。而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针刺后在穴位处产生了一自生性炎症区, 正是这种自生性的炎性反应将针刺的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有效信息[ 19]。
调节免疫功能与整体调理
                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治病方法也不相同。西医常常针对某个靶点而中医针对多个靶点。例如,面对细菌病毒,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直接消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10]。实际上,所谓疫病它们都是病毒与人体抵抗力之间的博弈,人体抵抗力赢了,它就不能侵害人体,反之它就侵害人体了[20]。中医治疗往往不是或主要不是针对病因,而针对人体的抵抗力,提高人体的正气.重点调节免疫功能。针刺正常大鼠“足三里”其脾淋巴细胞中白细胞介素-2 ( I L-2) 含量 、RNA 和蛋白质合成率明显增加[ 21] 。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炎性介质不仅直接作用于血管和神经末梢, 还能激活补体, 同时活化免疫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22] 。
                此外,维持患者良好心态、睡眠、食欲、活动、尿便等状况正常也非常重要,有助于疾病康复。针刺内关、神门、关元等穴即可到达整体调理目的。
                此文承蒙中日友好医院张英泽主任医师指教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李志道,陈波 . 浅谈经络实质[J]. 中华针灸电子杂 志,2013,4( 2) : 179-181., 2003,23( 4) : 223-224.
        [2]韩金祥 . 基于生物光子相干性理论经络本质探讨 [J].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0,29( 3) : 147-151.
        [3]张力 . 运用“场”学说探讨针灸经络[J]. 上海针灸杂 志,2006,25( 1) : 36-38.
        [4]马玉宝,许玉 . 论经络的本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杂志,1999,5( 4) : 17-20.
        [5]VICKERS A J, CRONIN A M, MASCHINO A C, et al. Acupuncture for chronic pain: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 -analysis[J].Arch Intern Med, 2012,
        [6]SCHARF H P, MANSMANN U, STREITBERGER K, et al. Acupuncture and knee osteoarthritis: a three - armed randomized trial[J].Ann Intern Med, 2006, 145(1): 12-20.
        [7]王小波、王奇等,2017 年: 《韩济生院士: 我最初不信针灸,后来发现它不仅有效,而且有科学基础》,载 《中国中医药报》2 月 24 日
        [ 8]陈汉平.关于针灸作用机制研究 .上海针灸杂志 2000年 6月第 19卷第 3期 · 1· DOI: 10. 13460 /j . issn. 1005 -0957. 2000. 03. 001
〔 9〕“SomatotopicOrganization and Intensity Dependence in Driving Distinct NPY-ExpressingSympathetic Pathways by Electroacupuncture”。 Neuron杂志上发表文章2020年08月12日
〔10〕 田从豁主 编 . 针灸医学验集 , 第 1 版 , 北 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1 9 8 6 年 2 月 : 7 9 0 ~ 7 9 4
 [11]韩济生.我在针灸原理和神经肽领域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5,268
        [12] 尹,金香兰,乔卫支,等,针刺三里PT购功能成像[J] , 中国针灸 2003, 20 (1) : 27-28
[13] 付平,贾建平,王触,等、针刺神门穴对网尔获海默病患者脑动装退共报或像的影响. 中国临床康复,2006, 9 (1) : 120-121.
[14] 刘乡,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核团对中缝大核的调控及其在针制镇痛中的作用. 针斜研究,199
[ 15] 张涛, 杭群.针灸现代研究与临床[ M] .北京: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 1998:20 -22 .
[ 16] 胡佩儒.手少阳三焦经主要穴位与周围神经的关系的 局部解剖学研究[ J] .中国针灸, 1987, 7( 3) :25
[ 17] 辽宁中医学院.穴位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初步观察[ J] . 辽宁中医杂志, 1980, 4( 3) :26.
[ 18] 林继海.人体皮肤经穴处结缔组织中肥大细胞形态学 的免疫组化的观察[ J] .河南中医, 1989, 9( 1) :2 . 1 25( 3) :  
[ 19]周 丹等.针刺引起的炎性反应是针效产生始动环节之一.中国针灸2009 年 1 月第 29 卷第 1 期 Chinese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Jan.2009, Vol .29 No .1 DOI :10.13703/j .0255 -2930.2
        [20]:李枫;董晓.在新冠肺炎疫情救治中,发挥好中医药在治病救人中的作用.《?人民日报?》( 2020年04月30日 05版)
        [ 21] 蔡念光, 程键君.针灸对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进展 [ 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5, 22( 4) :76 -78 .
        [ 22] 贾雪梅.肥大细胞和神经的关系及意义[ J] .神经解剖 学杂志, 2003, 19( 3) :342 -344
附 作者简介
        王成轾 196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曾任内科主任 、荣誉主任、主任医师。发表论文50多篇,编著三部。二十多年来参加国内外大型医学研究十多项 。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退休,与北京著名专家进行健康咨询、疑难病会诊与老年养生指导,关注中医药发展。合写”从名老中医临床经验试探中医药治病机理”与”关于经络学说浅见”已被录用,待发表.  
        王俊?仁,.201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博士学位。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近20年,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理事。发表论文多篇,专著三部。通讯作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