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
成都市成华区双桥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成都 610000
小儿肺炎诱发原因多由婴幼儿气管狭窄及支气管弹性较差引起,因此在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后,会引发肺炎。其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以病理形态可分为大叶性、支气管、间质性肺炎。较为常见的属支气管肺炎。
◎小儿肺炎会出现哪些症状?
1、发热:小儿肺炎常有发热症状,有低热或高热,不稳定。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期,会出现体温不升或体温低于正常值以下的情况。
2、咳嗽:在早期会伴有频繁且刺激性较强的干咳,一般没有痰液。在其严重时,会出现咳嗽减轻,但恢复期时会有痰液。
3、气促:当出现发热及咳嗽症状后,呼吸频率会增快,有可能引起呼吸困难、急促、口唇青紫等症状。
4、全身症状:会使患儿哭闹不止、食欲不佳、精神不佳,消化系统也会出现症状,如呕吐、腹泻、排便习惯的改变。
◎小儿肺炎是由什么引起的?
1、病原菌感染,自然界中的病原菌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诱发支气管炎。
2、空气污染,室内与室外空气污染损伤儿童呼吸系统健康。
3、个人不良生活习惯,如家长吸烟、儿童不注意保暖。
4、儿童自身抵抗力弱,儿童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易导致肺炎病菌入侵,引起肺炎发生。
◎小儿肺炎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1、年龄:小儿呼吸系统在幼儿时期发育不完全,其抵抗力弱,易病毒侵袭,造成肺炎。
2、行为因素:日常缺少锻炼,致使免疫力低下。平常出外游玩时,常在人群密集处,使感染性增加。
经过小儿肺炎症状的介绍,会发现小儿肺炎和感冒是有相同之处的,所以家长们经常会混淆,容易把小儿肺炎当感冒来治疗,而耽误儿童的治疗时间,下面就像各位家长介绍小儿肺炎与感冒如何区分。
1、发热情况
小儿患有肺炎时常出现发热症状,会持续2-3天,其体温维持在38℃以上。在使用退烧药物后维持时间较短,体温会恢复至发热时体温。小儿在感冒时期,也会出现发热,其体温与小儿肺炎体温相反持续时间较短,体温多在38℃以下,在使用退烧药物后可减低体温。另外,值得大家注意是,还存在患有小儿肺炎却不发热或体温处于正常体温之下的情况。发热时间长短及发热症状,也不能够最为判断肺炎的主要依据。有的宝宝发烧仅两天就已发展为肺炎,而有的宝宝发烧一周也并不是肺炎引起的。所以仅从发热并不能判断孩子是否患了肺炎,还需结合其他几方面判断。
2、观察咳嗽与呼吸
判断是否患肺炎还需看孩子有无咳、喘和呼吸困难表现。感冒和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喘多呈阵发性,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困难。若咳、喘较重,静止时呼吸频率增快(即不到2个月婴儿呼吸次数≥60次/分;2-12个月婴儿≥50次/分;1-5岁幼儿≥40次/分),两侧鼻翼颤动,口唇发青或发紫,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提示病情严重,不可拖延。发生感冒时,一般咳嗽及呼吸较轻,不会引发呼吸困难症状。
3、看精神
家长们若想及时发现小儿肺炎,应多注意小儿平常生活中精神状态。若小儿在发热咳嗽时精神状态良好、能玩、爱笑,则提示患肺炎的可能性很小。相反,孩子精神状态不佳、口唇青紫、烦躁、哭闹或昏睡、抽风,少数患儿可出现谵语则说明孩子病得较严重,得肺炎的可能性较大。孩子在患肺炎初期既可能精神并无明显变化,也可能精神状态不佳。感冒时精神状态较好,能吃能玩能睡。
4、看食欲
小儿患肺炎食欲会显著下降,表现为不吃东西,或一吃奶就哭闹不安。如果确诊孩子已患肺炎后,应继续喂奶、喂食,多喝汤类食物,如果患儿食欲减退,应少量多餐,哺乳婴儿应增加每天的喂奶次数,以增强营养与体力。感冒时饮食基本正常,吃东西及喝奶稍有减少,但不严重。
5、看睡眠
小儿患肺炎后,精神状态较差易嗜睡、容易惊醒、哭闹增多,且伴有夜间咳嗽加重。然小儿发生感冒时,睡眠较正常。
如果孩子已经确诊为肺炎了,家长也不要着急害怕,配合好医生,在日常养护中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好饮食,不要辛辣食物。由于小儿在发病时,胃肠功能会减退,无法完全消化高营养食物。因此在饮食上要清淡且助消化的食物,若伴有发烧症状时,可适量补充淡盐水,年龄还未到达吃盐小儿,可给予米汤。
2、帮助小儿有效排出痰液,小儿肺炎有一大部分原因是由于肺部受寒气侵袭,导致痰液增多堆积肺部,长期不将痰液排出,会引起肺部感染。因此帮助小儿有效排出痰液是很重要的。在其身体状态较好时,可将其抱起,拍打背部,力度要轻,可使痰液更易被咳出。
3、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大便通畅可使体内代谢废物的及时排泄,减轻肠道压力,对肺炎恢复有作用。
4、衣物需及时增减,不可过冷过热。
5、注意发热时,不要使用过量退烧药物,易引发体温骤降和大汗淋漓,导致虚脱。应按医生要求服用退烧药。
从小儿精神、咳嗽、发热等方面的症状来看,感冒以及肺炎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现在很多孩子都因为体质原因,容易感冒,家长一定要注意对症治疗,平时还应该从饮食方面帮助孩子进行调理。如果孩子的病情比较严重,建议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治疗,不可延误。
最后,向大家强调一下。在判断小儿是否患有肺炎时,不要单纯看一种症状,而妄加判断,应关注其整体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