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1期   作者:胡国庆
[导读] 目的 研究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为科学育儿提供帮助。
        胡国庆
        湖北省孝感市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院   湖北省孝感    432000
        【摘要】目的 研究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为科学育儿提供帮助。方法 选择50例已确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儿童,对其基础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从孕周、分娩方式、性别、年龄、辅食情况、育儿指导6方面展开统计,并分别统计贫血程度。结果 分娩方式及儿童性别不属于危险因素,孕周、年龄、辅食情况、育儿指导为危险因素;贫血程度以轻度及中度为主。结论 只有科学喂养、科学育儿才可保障营养的合理摄入,降低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率。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儿童;危险因素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病因为营养不良,是学龄前儿童最为常见的贫血类型,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率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学龄前儿童正处于体格发展和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旦患病易造成认知功能障碍、免疫能力下降、体格生长缓慢、神经系统发育迟滞[1]。了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并给予合理防范是保障科学喂养的关键。本次研究通过对50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儿童的观察,总结了较常见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20年8月至11月期间收治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儿童共5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区间处于1-6岁,平均年龄(2.69±0.73)岁。
        剔除标准:身体存在炎症、伴其它重症疾病、血液功能障碍者。
        1.2一般方法
        统计孕周(早产/足月)、分娩方式(剖宫产/自然分娩)、性别(男/女)、年龄(2岁内/2岁以上)、辅食情况(不添加/添加)、育儿指导(无/有)这6个因素下的具体情况,将上述因素作为潜在危险因素展开因素内对比。统计各因素下研究对象的贫血程度。
        1.3判定标准
        1.3.1缺铁标准
        缺铁——在转铁蛋白饱和度低于15%,血清铁指标水平在9.0-10.7μmol/L以下,总铁结合力在62.7μmol/L以上。
        1.3.2贫血标准
        轻度贫血——6岁以上者血红蛋白水平在90-120g/L之间,6岁以下者在90-110g/L之间;中度贫血——血红蛋白水平在60-90g/L之间;重度贫血——血红蛋白水平在30-60g/L之间;极重度贫血——血红蛋白水平处于30g/L以下(本次研究无此项病例)。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各因素内人数占比以[n(%)]表示,以卡方检验。若p<0.05表示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对50例贫血儿童的基本因素统计,分娩方式及儿童性别不属于危险因素,孕周、年龄、辅食情况、育儿指导为危险因素(p<0.05),详见表一。


3 讨论
        虽然当前我国国民生活水平已经极大改善,但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仍不容小觑。铁元素的缺乏会影响儿童的免疫功能、体格发育及认知能力,甚至会在婴幼儿时期对精神、运动和认知的发育造成不可逆损害[2]。因此必须注重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及时发觉以及有效干预。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对50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儿童展开基本因素统计后发现,剖宫产和自然分娩、儿童性别并不属于该疾病的危险因素。而孕周、年龄、辅食情况、育儿指导则属于危险因素。孕周方面,相对而言早产儿童的发生率更高,这是由于在母体内的营养吸收会为婴幼儿时期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若存在早产情况,在母体中的营养吸收度不足,出生后即便处于良好人工干预状态仍可能出现免疫力下滑、低体重等危险,继而导致胃肠道发育相关问题,影响了成长阶段对铁元素的有效吸收[3]。年龄方面,两岁以下儿童发生该疾病的几率更高,考虑可能由于该年龄段食物摄取类别不丰富所致。辅食情况方面,不添加辅食状态下单纯母乳喂养在一定年龄后不足以支持儿童身体成长营养所需,易造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育儿指导则强调科学育儿观念的形成,让家长更重视营养均衡性。
        对于儿童而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会造成其体内铁元素含量缺乏。出现血红素合成减少情况。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含量偏低,其特征变化为低色素改变和MCV减少。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儿童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为免疫系统及消化系统正处于发育阶段,相对更容易出现胃肠道感染情况,例如家庭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不洁等,出现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对小肠的正常吸收功能造成影响,日常食用的食物无法被有效吸收而导致营养不良或维生素摄入不平衡导致贫血。其次为儿童阶段易出现的消化系统疾病,例如钩蛔虫病、急性胃肠炎等疾病,导致铁元素慢性大量流失或急性大量流失[4]。这种情况易造成儿童出现短暂性缺铁性贫血,通常随着疾病的治愈,贫血症状会逐渐减轻。第三为日常饮食结构不合理,儿童生长阶段食用的各类食物中含铁量较低或可吸收的铁元素含量较低,导致长期铁元素摄入不足,属于饮食习惯所致。最后为儿童生长过程中对铁元素的需求量较大,尤其对于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容易出现铁元素供不应求情况。总之,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较多,需在科学育儿观念下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淑云. 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症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3):66-67.
[2]卢良军,贾华芬. 黄石市铁山区小学6~12岁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因素调查及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7,32(04):836-839.
[3]王全红,张云冲. 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7):106-107.
[4]余元华,胡光美,方萍. 学龄前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1):67-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