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华
牡丹江市东安区七星社区卫生服务站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针灸推拿在椎动脉颈椎病(CSA)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本院接收的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时间选自2019年1月-2019年12月,分组依据随机数字表法,每组32例;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结合中医针灸与推拿,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对照组是75.00%,观察组是93.75%,观察组更高,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恶心呕吐、眩晕和偏头痛症状改善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前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 中医针灸推拿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应用效果明显,可显著减轻患者眩晕、颈椎疼痛等症状,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椎动脉颈椎病;中医针灸;推拿
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职业选择和生活习惯发生了显著改变,颈部长期劳动,增加了颈椎病患病人数,并呈增加趋势。颈椎病是当前多发疾病之一,指的是颈椎位置病变造成脊柱内侧与外侧平衡丧失,进而对颈部血管及神经进行压迫而引起颈椎疼痛及眩晕等症状的疾病,具有眩晕、颈椎位置疼痛等临床表现,其明显降低了患者日常生活质量[1]。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疾病,患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但是,近年,该病逐渐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因而,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推拿治疗效果进行简单阐述,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为本院接收,选取时间为2019年1月-2019年1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2例)中,男、女例数比是18:14;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74岁(49.52±3.15)岁;观察组(32例)中,男、女例数比是20:12;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72岁(49.56±3.21)岁;基线资料方面,两组对比,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西药治疗:盐酸倍他司汀口服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3020091;生产厂家:黑龙江桂枝制药有限公司),静脉滴注250ml,日用1次。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7316;生产厂家:遂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次10mg,日用1次,口服。
1.2.2 观察组
中医针灸结合推拿治疗。帮助患者选取头稍前屈端坐位,医师站在患者后方,推拿按摩手法包括?、揉、拿等,对胸锁乳突肌、颈背部斜方肌、上肢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等位置进行推拿,在此期间,全身放松,按揉过程中,合理调整力量,在出现酸胀感后即可。对椎体大小关节部位进行调整,同时对错位进行纠正,确保操作轻柔,防止病情加重。针刺治疗:采用一次性针灸针进行针刺,全面落实无菌操作原则,帮助患者调整为平卧体位,首先,调节患者心理状态,介绍治疗位置、进针部位及针刺手法等,尽量缓解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针刺穴位包括后溪、百会、足三里、风池、太冲、颈夹脊穴和大椎等,以病情变化为依据调整,得气后留针,约30分钟。两组均进行为期1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准确记录临床症状改善评分,包括恶心呕吐、眩晕和偏头痛,分值越高,说明症状改善越明显。②统计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颈椎疼痛、眩晕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颈椎功能正常,为痊愈;颈椎疼痛及眩晕等症状有所改善,颈椎功能趋近正常,为有效;颈椎疼痛显著,颈椎功能异常,为无效。(有效+痊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计数资料率(%)与计量资料(±s)的处理均应用SPSS20.0软件,分别采用x2与t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状况
两组治疗前恶心呕吐、眩晕和偏头痛症状改善评分未见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见表1。
.png)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病因素相对复杂,且治疗难度较大。据有关资料显示,大部分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为颈部过度旋转、长时间低头工作等导致的肌肉劳损、椎体损伤等,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呕吐、眩晕、恶心及头痛等临床症状[3]。
临床上,主要采用西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该方法有助于患者微循环症状减轻。盐酸氟桂利嗪是常用药物,其有助于患者血管痉挛缓解,血管扩张,促进血流量及淋巴回流的增加,尽量将淋巴积液清除[4]。与此同时,盐酸倍他司汀可使患者微循环改善,将以上两种药物结合在一起,可取得明显治疗效果,但是其同样存在一定不足,疾病治疗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无法满足临床治疗效果。
中医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归于“颈痹、眩晕”的范围内,主要是因为“虚、风、瘀、痰、湿”等造成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按照散瘀化痰、祛湿健脾原则进行,百会穴可以益气升阳、醒神开窍、止晕定眩作用;风池穴能够疏通经脉、活血、定眩祛风作用;太冲穴能够息风平肝、解痉柔肝;足三里具有益气健脾作用;大椎及后溪穴能够解痉舒筋;颈夹脊穴能够通脉活血、止痛理气;将所有穴位结合在仪器,能够行气通督、升阳益气、定眩息风,具有显著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优,差异明显(P<0.05)。
综上所述,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期间,结合中医针灸及推拿可明显减轻患者眩晕、颈椎疼痛等临床症状,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值得采纳、推广。
【参考文献】
[1]俞万河. 针灸及推拿联合葛根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影响评价[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 v.11(35):73-77.
[2]林贤强.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医临床研究, 2020, v.12(14):106-108.
[3]马华姣, 郑进福, 陈俊辉.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8, 10(29):93-94.
[4]许佳, 沈志方, 吴银君,等. 温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 2019, 17(2):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