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迁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人民医院 贵州省盘州市 553537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实施直肠癌根治术患者74例,按照麻醉方式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接受全身麻醉,观察组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直肠癌根治术中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对患者影响小,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直肠癌根治术;不良反应
直肠癌根治术是一种目前十分常见的临床手术,该手术的治疗效果理想。临床直肠癌根治术通常采用的是硬膜外麻醉放,但是单独适用该法时,通常不能够获得理想的麻醉效果,而且存在着创伤等严重的问题,目前随着临床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全身麻醉已经成为临床手术中,首先要考虑的麻醉方法,但是全身麻醉方法存在着操作步骤复杂,而且容易引起患者严重心血管反应的问题[1]。为了研究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用于直肠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主要选择了部分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实施直肠癌根治术患者74例,按照麻醉方式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男25例,女12例,年龄45岁至65岁,平均(53.49±2.55)岁;观察组男26例,女11例,年龄44岁至67岁,平均(54.71±2.39)岁。组间常规资料相近,可以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首先对患者进行0.04 mg/kg咪达唑仑、5 μg/kg芬太尼、 0.1 mg/kg维库溴铵、1.5~2.0 mg/kg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三分钟后再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并通过静脉泵入方式持续给予患者0.2 μg/(kg?min)的瑞芬太尼和3 mg/(kg?min)的丙泊酚。为了保持患者激素效果,也应间断性的对患者使用维库溴铵[2]。观察组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在手术开始前需要对患者使用咪达唑仑2mg和0.5 mg阿托品肌注,进入手术室后,进行常规开放外周静脉,对患者进行L2~L3进行穿刺,给予3~5 mL浓度2.0%的利多卡因。要注意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如果没有出现全系麻醉现象,可以进行浓度为2.0%的利多卡因首次注射,剂量为10~13 mL,在手术中,希望对患者每隔50分钟,增加注射6~8毫升,观察组患者全身麻醉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分为三个评判标准,其中优表示患者肌肉松弛和手术耐受性达到了理想效果,良表示患者的肌肉松弛效果和手术耐受性比较良好,差表示患者的肌肉松弛效果和手术耐受性差。对比两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8.0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各自使用均数±标准差、率表示,之后分别实施t检验、X2检验,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分析两组麻醉效果差异
研究显示观察组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png)
3讨论
直肠癌是目前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通常中老年人多患该病,直肠癌主要治疗方式即为根治术,但该治疗方法,手术创伤性大,患者恢复时间也很长,需要承受很大的痛苦,所以在为患者进行手术时,为了提升手术效果,通常要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患者对于单纯的全麻来说,通常会使其血压心率波动大,容易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而且也严重影响患者手术后健康恢复速度,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麻醉效果好,而且能够有效阻断对应的神经根水平,抑制激素分泌,降低患者可能出现的应急反应,保持患者血压,心率很病,复合麻醉方式,患者苏醒速度比较快,可以帮助患者尽快的恢复呼吸功能和内循环功能,而且复合麻醉方式所用药物用量都比较少,减少了患者经济负担。复合麻醉方式,不良反应少,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理想,提升了患者预后质量[3]。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对象为本院中的直肠癌患者,在分析硬膜外麻醉符合全身麻醉效果时,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这就证明了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可以保证麻醉效果的同时维持患者机体的稳定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直肠癌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可以取得优秀效果,保证了患者的心率、血压稳定,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妍. 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用于直肠癌根治手术的麻醉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18(23):107-108.
[2]陈奇, 葛小明. 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用于直肠癌根治手术麻醉效果观察分析[J]. 智慧健康, 2020, 6(12):194-195.
[3]杨波. 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分析[J]. 养生保健指南, 2018, 000(02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