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多维度安全管控模式现状与分析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国电业》2020年10月28期   作者:史玉杰 郭文科 张凯
[导读] 本文阐述了综合运用信息平台、移动互联、视频识别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提升安全管理的实践研究,
        史玉杰,郭文科,张凯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  本文阐述了综合运用信息平台、移动互联、视频识别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提升安全管理的实践研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极大提升了安全管控的质量及效能,综合论述了多种信息系统在安全管控实践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安全管理   隐患排查  安全风险
        0 引言
        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安全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理念转变充分显示出安全管理的升级与发展,政府、社会、个人对安全的需求进入新阶段,迫切需要安全技术理念及手段的不断革新,以适应社会不断提高的安全管控需求,借助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作业过程安全全方位的管控,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在高度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手段已成为管理领域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主流管理策略,其价值与意义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界中都得到验证。在安全管理领域,信息手段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化”安全管理时代已经到来,全面实施“信息化”安全管理手段已是大势所趋和安全管理实践所需。
        1.国内外信息化安全管理发展现状
        (1)国外关于安全研究的起步较早,早在17世纪就提出了生产过程中人的主导地位,人的安全是社会生产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入20世纪,出现了很多研究理论,最著名的是海因里希法则和墨菲定律,海因里希法则说明每一起重大事故发生之前,必然会有大量细微的隐患存在,强调消除隐患以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墨菲指出:如果一件事情存在变坏的可能性,那么不管这个可能性有多小,一定会发生,揭示了不及时消除隐患必然导致事故的发生。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探索利用信息手段将安全理论应用到安全生产管理中,研发出适合国情的各类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对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及时预警,进行整改,达到提高安全生产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的目的。
        (2)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研究起步比较晚,而发展较快,取得很多突破性的成果,涌现出了一些安全信息化系统,政府和企业主导建立了不同的安全管理体系。总体研究成果不多,运用信息化加强生产主体协调及多维度综合管控的研究尚不多。
        在安全管理领域,关于“信息化”安全管理手段的实践应用明显先于对其理论的专门研究,在安全信息供给方面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安全信息供给机制,安全信息供给的法律制度保障、机构建设、范围与程序等都不够规范,安全信息供给效率低, 安全信息供给不充分问题突出。在科学研究层面, 针对安全信息供给的专门研究极为罕见,较具代表性研究成果仅有政府食品安全信息供给方面的一系列研究,尚未理清安全信息供给的一系列基础问题,致使实践应用层面的安全信息供给严重缺乏理论基础和依据,严重阻碍安全信息供给有效性的提升。
        2.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1)“信息化”在辞海中释义为:应用电脑、通信、网路等资讯科技及其他相关技术,促使应用对象或领域发生转变的过程。信息化的概念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信息系统的运用、信息终端的普及、信息网络的建立而逐渐被提出的,慢慢演化成整个社会的变革和突破。在《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出: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方向,已经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党和政府将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社会和谐稳定联系在一起,强调信息化建设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走出改革困境、增强社会发展动力、提升全民幸福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战略措施。
        信息化过程一般包含信息的收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汇总、信息的分析处理、信息的利用以及信息的再造。针对某个领域的突出问题,深化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对整个信息生态的融合,借助智能终端的高速处理和运用,发挥信息化覆盖面广、渗透性强、活力高的优势,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体系,达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从而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管理上质的飞跃。
         (2)安全生产信息化就是将信息化覆盖面广、渗透性强、活力高的优势应用到安全生产管理中。充分利用高科技的通信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传感遥控技术等方面,加快安全生产管理的信息互动,从而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效率。在安全生产信息化中,最主要的是信息互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信息的收集。安全生产信息的收集就是通过自动化遥感探头、人工采集上报、生产过程数据的抓取等手段,将安全生产管理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汇总到数据库;二是信息的分析。通过对数据库内的数据有效甄别、分类、整理,挑选出有用的数据、筛除一批冗余数据。

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将获得的信息整理成需处理的“问题”,或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理论”;三是信息的共享。通过高速的传输手段,将整理分析后的“问题”、“理论’第一时间分享到涉及的不同安全生产管理主体,并同时提供最优解决方案供各个主体参考,助其科学决策;四是信息的反馈。各个安全生产管理主体对接受的信息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到数据库中。如果问题得以解决,那么该信息将作为一个经验数据存储在数据库内,以便分析。如果问题尚未解决,那么继续进入共享阶段,循环往复,构建一个完整的“闭环”。
        3.安全信息化的研究及实践
        (1)安全隐患及风险管控
        对各种作业现场的风险及隐患进行分级分类梳理,形成安全隐患及安全风险库,不断滚动更新,分级管理,对应不同层级风险及隐患针对性采取标准化整套的应对处置措施,在作业风险管控模块进行专业化管理,为作业计划管控模块提供基础的作业安全风险遵循。
        (2)作业计划的安全管控
        在制定作业计划时,根据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及风险等级,制定与之等级相对应的安全管控技术方案,根据现场勘查的照片及视频资料,对作业的“三措一案”(组织措施、安全措施、技术措施、作业方案)进行核查管控,作为作业开始前的技术准备,在安全管控平台中填报工作计划及相关技术资料,完成作业计划的审批及作业风险管控。
        (3)安全措施及作业现场的管控
        根据《安措》要求,工作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工作票在作业计划管控系统中生成电子版,班前、班后会及安全交底采用录音及视频的方式完成,既减轻工作班文字处理的负担,简化程序,又全景化保留了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的资料。以电子签到的形式,落实重大风险、重要现场各层级领导人员到岗到位安全监控制度,落实安全管理的层级。
        (4)落实督促的稽查手段
        运用移动互联手段,对作业现场远程开展安全管控稽查,运用统一视频系统对变电站作业现场开展“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安全稽查。对线路及其他作业现场采用移动端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系统、Welink及电话抽查等方式开展安全抽查,形成安全管控的震慑力,规范各类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及时发现现场安全管理的漏洞并进行规范。
        (5)多手段、全专业全方位的信息化平台
        综合运用电子围栏、智能穿戴、移动互联、地理信息化系统、在线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生产指挥调度系统、运行控制系统及统一安全管控平台等多维度信息化系统,结合线下的安全检查及评价,形成了全方位、全体系、无死角的安全管控信息集群,极大的提升安全管控的质效。
        4.结论
        安全生产信息化是通过信息系统让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充分使用,避免出现遗漏和空缺,完美的诠释安全生产管理“全覆盖、无死角”的概念。
        (1)通过安全生产信息化,提升了安全管理效能和服务能力。通过科学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各类安全事故极大降低,大量的安全隐患在基层得到迅速处置,一线员工的安全指数大大提高。
        (2)通过安全生产信息化,再造了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将整体系统化、信息数字化、协同治理等管理理念,和以人为本、全民参与、有机整合、全面协同、基于实践的原则有机结合,实现了管理模式的突破,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保证隐患问题及时发现、任务准确派遣、问题及时处理。
        (3)信息技术与安全管理全过程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安全生产管理的信息实时传递与处理,实现了技术保障与体制保障的有机结合,借助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标准化、数量化、规范化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根据管理需求引导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瑞、舒虹:《基于PK1体系的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研究》,中国矿业,2017年12月,第26卷,第12期.
2.张海波:《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2月21日.
3.Nagy?K.?Hanna:From?envisioning?to?designing?e-development:the?experience?of?Sri?Lanka,World?Bank,2007.
4.宋雨佳:《国外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湖南安全与防灾,2010,(9):60-61.
5.电蔡松筠:《三位一体的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框架》,中国信息界,2006年,第24期第3页.
6.关磊:《基于RIA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研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年12月,第6卷,第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