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诗话中的韩愈诗歌批评初探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月下   作者:谢文婷
[导读] 明诗话是明代诗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明代论诗家对韩愈诗歌的风格、体制进行了探究。从奇险、用韵、气势三个方面对韩诗风格进行了论述。同时,明代诗学家关注到了韩愈诗歌内部不同诗体的艺术价值,肯定韩愈的五、七言古诗与联句诗。

湖北武汉大学文学院   谢文婷   430062

摘要:明诗话是明代诗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明代论诗家对韩愈诗歌的风格、体制进行了探究。从奇险、用韵、气势三个方面对韩诗风格进行了论述。同时,明代诗学家关注到了韩愈诗歌内部不同诗体的艺术价值,肯定韩愈的五、七言古诗与联句诗。
关键词:明代诗话;韩愈;诗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诗话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样式,是一种随笔性质的诗歌批评,样式随意而活泼,本文通过明诗话中诸多论诗家对韩愈诗歌批评的论述,探寻明诗话中的韩愈诗歌批评特点。
        一、明诗话中韩愈诗风批评
        韩愈可以说是继李白和杜甫二公之后的唐代第三大家,诗文兼擅,历来为众多学者所推崇。韩愈的诗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明代论诗家对韩诗的不同风格进行了探究。
        (一)追求奇险
        韩诗力求革新,具有创变之功,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提到“孙器之评诗曰:韩退之如囊沙背水,惟韩信独能”肯定了韩诗中的新变思想。具体表现为追求奇险。明代论诗家对韩诗奇险之风多持赞赏态度,但也有诗人批判韩诗意向过于奇特,艰涩难懂。
        李梦阳在《麓堂诗话》中提到,“韩退之《雪》诗,冠绝今古。其取譬曰:‘随风翻缟带,逐马散银杯。’未为奇特。其模写曰:‘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则意象超脱,直到人不能道处耳”同样《艺苑卮言》中也对于韩诗奇险诗风持肯定态度,“南城罗景鸣欲振之,其源亦出昌黎,务抉奇奥,穷变态,意不能似也”王世贞认为后世文人效仿韩愈奇险诗风,但到底只是学人,意境上与韩诗不能相比,可见其对于韩诗奇险诗风高度的肯定。
        胡震亨的《唐音癸签》中也有对于韩愈奇险诗风的论述,“韩公愈茹古涵今,无有端涯,及其酣放,豪曲快字,凌纸怪发,鲸铿春丽,惊耀天下”,皇甫湜对于韩公诗歌中的奇崛险怪大为肯定,认为韩愈有学古观今之才,气势雄浑,为天下世人所称赞。
        但也有学者指出韩愈在诗歌意向的选择上,过于求奇求异,难以解读。《四溟诗话》中有论,“《诗》曰:‘游环肋驱,阴靷鋈续’,‘钩膺镂锡,鞹鞃浅幭’此语艰深奇涩,殆不可读。韩柳五言,有法此者,后学当以为诫”。韩诗为求奇特,特意蒐求一些怪异的意象。谢榛劝告后世学者勿学此法。诗歌的创作也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不能做艰涩之语而竟不知其言为何。
        (二)用韵之艰
        关于韩愈用韵的论述,在明代诗话中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批评态度。明代论诗家虽肯定了韩愈用韵的丰富性与广博性,但也有指出其用韵过于恶奇,而忽视诗歌整体情致抒发。
        何孟春在《余冬诗话》中论及有韩愈用韵之事:
        韩愈最重字学,诗多用古韵,如《元和圣德》及《此日足可惜》诗,全篇一韵,皆古叶兼用。
        韩退之诗,欧阳永叔谓其工于用韵:得宽韵,则波澜横溢,泛入旁韵,如《此日足可惜》之类是也。得窄韵,则不复旁出,因虽见巧,如《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是也。韩愈用韵多学古韵,同时在诗作中多取旁韵诗歌从齐梁以后,就被声律及音韵的规制所制约,因此文气皆卑弱。而陶渊明和韩愈摆脱了限制,极善使用古韵,才高力大。对于韩愈多用旁韵的技法,何孟春认为韩愈在用韵选择上具有丰富性以及多样性。
        《唐音癸签》中对于韩愈用杂韵这一态度却与何孟春迥异,“韩公挺负诗力,所少韵致,出处既掉运不灵,更以储才独富,故犯恶韵斗竒,不加拣择。遂致丛杂难观,得妙笔汰用,瓌珤自出。第以为类押韵之文者过”批判韩愈虽才气挺负,但在诗歌用韵上不加择选,而最终导致其诗歌晦涩难懂,过于求奇,反落下乘。
        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提出了“气韵说”的诗学观,其言:“诗之可以兴人者,以其情也,以其言之韵也。在他看来,诗歌吸引读者的关键在于情感和用韵。情真才可韵长,情与韵是诗歌的主旨所在。基于此,陆时雍认为韩愈诗歌在创作上刻意求奇求异,反而失其真实。
        李东阳的《麓堂诗话》中也体现了陆时雍诗话中的“气韵”理论,对于韩愈用韵持一种辩证的态度。
        杜子美漫兴诸绝句,有古《竹枝》意,跌宕奇古,超出诗人蹊径。韩退之亦有之。五七言古诗仄韵者,上句末字类用平声。惟杜子美多用仄,如《玉华宫》《哀江头》诸作,概亦可见。其音调起伏顿挫,独为趫健,似别出一格。回视纯用平字者,便觉萎弱无生气。
       李东阳在此强调了用字用韵及音调的变化对于诗歌的影响,韩愈在用韵时多随心所欲,诗歌并不工致,常在古诗中多用仄韵,而有时无视平仄规律,别具一格,诗歌音调抑扬顿挫。历代亦称颂于此,然而用此过多,则会使诗歌语言生硬,因此需要避免多用仄声而忽视平声的弊端。
            (三)气势宏大
        明代论诗家亦多评韩诗具有气势宏大的特点,这也是韩愈“气盛言宜”创作主张的体现。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就是强调作家要注重道德修养,在创作的时候不管言词长短或声调高下都可以运用得当。究其原因,即韩愈作诗擅“以文为诗”,即以散文铺陈之势来创作诗歌,这就使得韩愈的诗歌具有散文一样的磅礴气势。明代论诗家对此多加论述:
        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焉。下暨元和之际,则有刘禹锡之超然复古,韩昌黎之博大其词,张、王乐府,得其故实,元、白序事,务在分明,与夫李贺、卢仝之鬼怪,孟郊、贾岛之饥寒,此晚唐之变也。


                                                        
        昌黎博大而文,其诗横骛别驱,崭绝崛强,汪洋大肆而莫能止,《秋怀》数首,及《暮行河堤上》等篇,风骨颇逮建安,但新声不类,蓋正中之变也。(高棅)
        韩吏部歌诗驱驾气势,若掀雷掣电,抉于天地之垠。(司空图)                                           
        《唐音癸籖》汇集了多位诗人对于唐诗的论断,其中高棅和司空图对韩愈诗歌的都提到了韩诗富有气势,就如同他的散文气势“气盛言宜”一样,雄浑有力。但陆时雍却也指出韩愈诗歌因为过于追求气势而失其真实,这是韩愈诗歌的病故所在。
        二、明诗话中韩愈诗体批评
        明代论诗家在关注韩愈诗歌风格之外,还对韩愈诗歌内部不同体裁的诗歌进行了探究,肯定韩愈所作的五七言古体的价值,评价韩愈所作的联句诗是历代联句诗作中的佼佼者。
        (一)五七言诗:集中第一
        韩愈的诗歌历来被众多论诗家评为“古体胜近体”,明代诗话中对于韩愈古体诗的创作,大部分都是肯定的态度:        
        五言警句:宋蔡天启与张文潜论韩柳五言警句。文潜举退之“暖风抽宿麦,清雨卷归旗”,子厚“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皆为集中第一。今考之,信然。
       韩愈这两句诗以物喻人,“暖风”、“清雨”比喻穆宗,写景寓情,委婉含蓄。瞿佑认同将此诗歌推为集中第一,是对于韩愈诗歌地位的高度肯定。
        《国风》、《雅》、《颂》之诗,率以四言成章;若五七言之句,则间出而仅有也。宋齐而降,作者日少,独于唐韩、柳《元和圣德》、《平淮夷雅》脍炙人口。先儒有云:“二诗体制不同,而皆词严气伟,非后人所及”。                                     
        徐师曾对于韩愈五七言诗,推崇备至,认为这二诗为唐诗之最佳,韩愈有“以文为诗”的创作特色,这与韩愈散文创作观“气盛言宜”不谋而合。
        除此之外,宋人诗话中将韩愈《题楚昭王庙》一诗称为唐代绝句冠首,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对于宋诗影响颇大,这也可能正是其在宋人诗话中享有如此之高的声誉的原因。而明人杨慎却反驳了此论断,他提出,“宋人诗话取韩退之‘一间茅屋祭昭王’一首,以为唐人万首之冠。今观其诗只平平,岂能冠唐人万首?而高棅《唐诗品汇》取其说,甚矣,世人这有耳而无目也!”清人何绰曰:“意味深长,昌黎绝句中第一。又《义门读书记》曰:‘近体非公得意处,要之自是雅音。’蒋抱玄在《评注韩昌黎诗集》中说:“未是快调,却能以气势为风致,愈读则意愈绵,愈嚼则字愈香,此是绝句中杰作。从宋至清,经过历代论诗家的评价,韩愈此诗的价值应当予以肯定。
        (二)联句诗:才思高远
        联句诗是韩愈杂体诗的代表作,联句诗即是由二人及以上诗人共同完成,一人先作一句,另一人依上句之韵作下句,如此往复,因为联句诗的特殊创作要求,因此对创作者的学识素养要求较高,二人需学力相当才可共作一诗而觉和谐。韩愈联句诗中最著名的应属韩孟联句,“联句诗,昔人谓才力相当者乃能作,韩孟不可尚已。予少日联句颇多,当对垒时,各出己意,不相管摄,宁得一一当意。惟二三名笔,间为商榷一二字,辄相照应”[(明)李东阳:《麓堂诗话》,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3656页。] 。明代论诗家的重点关注到了韩孟联句,有不少赞扬之语:                             
        联句诗,唐惟颜真卿、韩退之为多。颜杂诙谐,韩与孟郊为敌手,各极才思,语多奇崛,尤可喜。
        胡震亨认为韩愈与孟郊二人所作韩孟联句,才思兼备,语意俱绝,二人所作之联句更为唐代众多诗人中的代表佳作。联句诗更像是诗人闲暇之余的一种游戏之作,因此难有传世佳作,而韩、孟二人才学力大,可擅此体,肯定韩愈才思之高。明人黄溥与胡震亨所论相同,谓“有联句,齐梁间有此体,各赋数句,联属成篇,唐韩昌黎最工,如《城南斗鸡》等篇是也”二人皆肯定韩愈联句诗作之才学之高,所作极佳。
        明代论诗家对于韩愈联句诗高度肯定,明人梁桥将韩愈视作联句诗的开创者:
        联句者,在座之人,角其才力,率然成句,联络成章,对偶亲切,类乎夸奇斗戏。古无此法,自韩退之始,观之《石鼎》、《斗鸡》可见。或云谢宣城、陶靖节、杜工部集中,俱有联句,联句不自退之始。
        梁桥认为韩愈的《石鼎联句》和《斗鸡联句》可视为联句诗之开创诗作,这种想法可以说是一厢情愿的,但也侧面反映出了明代诗人对韩愈联句诗的高度肯定。联句诗的创作要求极高,需要对诗歌韵律有极高的驾驭水平,明人对于韩愈的联句诗肯定也体现了韩愈才气之高。
        综上所述,明人对于韩诗的奇险之风与气势宏大两方面进行了肯定,但也指出韩诗用韵艰涩的弊端,同时对不同体裁的韩诗即古体诗与联句诗作多加赞赏。通过分析明诗话中的韩诗批评情况,展示出了明代论诗家心目中韩诗的特色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M].齐鲁书社.2005.
[2]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袁震宇,刘明今著.明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任竞泽.明代诗话的辨体观念与文献价值[J].学术界,2019(10):93-106.
[5]余帆.明代诗话与唐诗艺术学[D].安徽大学,2019.
[6]胡建次,邱美琼.宋代诗话批评视野中的韩愈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75-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