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制度在人事管理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月下   作者:黄明慧
[导读] 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上的人事管理存在诸多前提预设,直接影响或决定着人事管理对策的选择。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愈发重要,人事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随之也提上了工作日程。无论是改革、创新还是发展都离不开对人的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就是我们很好地完成对人的管理这一工作的保障和指引,建立合乎时代发展的人事管理规章制度尤为重要。

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黄明慧   150000

摘  要: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上的人事管理存在诸多前提预设,直接影响或决定着人事管理对策的选择。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愈发重要,人事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随之也提上了工作日程。无论是改革、创新还是发展都离不开对人的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就是我们很好地完成对人的管理这一工作的保障和指引,建立合乎时代发展的人事管理规章制度尤为重要。
关键词:人事制度;人事管理;手段;运用
        一、人事制度
        (一)制度与人事制度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是社会内部自行形成的一套规律,并非人们刻意“选择”的结果。人事制度是关于用人治事的行动准则、办事规程和管理体制的总和广义的人事制度包括工作人员的选拔、录用、考核、任用、奖惩、培训、交流、工资、福利、退休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古代称为官吏制度,西方国家称为文官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称为人事制度,又称干部制度。人事部成为国务院综合管理国家人事和机构编制的职能部门。
        人事制度建设是一个单位拥有良好运行秩序的基本保障,是规范每一个职工工作行为的基本准则。人的管理是核心,也是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研究人事管理的目的就在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事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科学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也是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人事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人事制度建设是响应和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落脚点。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特殊产物,它在机构设立、目标确定、经费供给等方面几乎均靠政府管理。近些年来,虽然进行了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工资等一系列改革探索,但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基本关系模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依旧存在政事关系错乱、体制僵化、法制不健全、市场作用不充分等矛盾。从国家下发的一系列关于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人才创新管理等文件中,可以明确看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分类、逐步放开事业单位人事权限,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所以,事业单位要紧跟国家改革步伐,将各项政策和本行业、本单位实际进行结合,不断建立并完善单位人事制度,将国家在编制、收入、身份等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政策切实落地,从而保障干部队伍的稳定性,达到国家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
        2.人事制度建设促进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相较于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思想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之外,更主要的是体制机制的问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的每一项工作环节和流程都有着极强的政策性和程序性。在招聘录用、晋升提拔、福利待遇等各个方面都受到编制、岗位、工资等条件的严格约束,由于审核管理隶属不同,还要受多个部门和归口单位的多头管理。因此,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是一种孤立静止、彼此脱节的被动式管理,难以形成系统性动态化管理,无法充分发挥人员的整体优势。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对人进行整体的和动态的管理,将人事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方式。人事制度建设的本质就是要进行人事管理的顶层设计,构建一个适合事业单位发展的人事管理体系。因此,在国家改革逐步放开人事管理自主权的背景下,事业单位需要调整管理方式,并且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打破传统人事管理束缚,实现向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3.人事制度建设是把握和落实国家政策底线的警戒线。
        国家政策法规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的边界和底线,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明确管理行为和政策法规的边界,在职工权益和单位利益中寻求平衡,最大限度规避管理决策和工作行为的违法违规风险。人事制度建设对工作行为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对工作决策具有程序性和规范性。同时,它明确规定了每一个岗位应履行的岗位职责、职工应遵守的工作规范、应获得的工作报酬、取得成绩应得到的奖励以及违反规则所受到的惩罚。这种规则明确、程序严格的制度体系,不仅可以对权力形成制约作用,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风气,更能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的竞争性,形成优胜劣汰、多劳多得的良性循环。
        二、人事制度在人事管理中的运用
        (一)作为管理手段的人事制度
        领导者所实施的人事管理是宏观、总体性的管理。领导者虽然一般不参与日常人事管理活动,但却要对日常人事管理活动的结果负最终责任。为此,领导者必须借助相应的手段来规范日常人事管理实践,既可以充分放权给下属处理人事管理问题,又可以确保组织人事管理过程与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理性化的人事制度与人事管理程序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现代人事管理的理性化决定了制度成为人事管理基本手段之一。作为管理手段,人事制度承载着特定的理念或精神。制度为员工指明行为方向,提供行为动力。制度与程序本身是刚性的。制度与程序一旦生效,就成为规范管理行为的有力工具。只要制度与程序本身是完善、配套的,并得以有效实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身处制度管理之下的人们会通过对人事制度的认知来规范自身行为,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因此,人事制度成为规范与激励员工行为的有效手段,刚性的制度与程序本身便发挥着有效的管理作用。
        (二)人事制度推动人事管理程序化
        理念、制度本身是抽象的,但理念、制度的践行者则是具体、直观的。管理程序化是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之一。[1]根据管理对象的特征,对管理活动、顺序、方式、时限做出明确界定,以此来规范管理实践的开展,体现了现代管理的程序化特征。管理程序化意味着,在给定的条件或前提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程序而产生的结果是相同的,这就是程序公正与公平。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人事管理不仅追求结果的合理性而且还要保障产生该结果的过程的正当性,即人事管管理必须做到程序公正,正义。程序本身的理性化是确保管理过程正当性的基础。管理程序的合理性既体现为程序本身内在追求的合理性,还体现在程序所带来的实践结果的可接受性。
        在组织化、制度化的社会中。程序正义主要是通过程序公正来实现的。


程序公正是程序内在合理性的主要体现。公正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平等。正义注重实质上的合理。对效率追求的满足成为程序合理性的基础。人事管理程序的正义性体现在:在尊重员工自由、平等与全面发展权利的基础上,为员工上述权利的充分实现提供程序保障。人事管理程序构建的理性化是解决程序合理性问题的基本途径。工具理性的思维主要是科学思维。为了有效发挥这一手段的作用,领导者首先必须主持制定完备的人事制度与人事管理程序。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解决人事管理理念的制度化、程序化问题,以确保人事制度与人事管理程序所蕴含精神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工具理性的作用,确保制定出来的人事制度与程序既合目的性,又富有激励性。在制度建设方面,除了制定完备的功能性人事管理制度外,还应制定相应的人事监督制度与程序执行制度,督促行使人事管理权力的人严格执行已有的制度与程序。同时,领导者要对人事管理制度与人事管理程序的实践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确保制度与程序的执行力与执行成效。为此,领导者应利用组织的信息反馈机制,对人事管理实践的运行情况实施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维护制度与程序的严肃性。
        有效的人事制度应该满足以下基本条件。[2]首先,理念先进有效。人事制度发挥管理功效,核心在于其蕴含的理念或精神,对员工具有引导与激励作用。现代人事制度普遍体现竞争理念,能力本位思想和业绩思想。只有上述思想才能激活人类进取心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本能。其次,直观、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现在人事制是工具理性的产物。工具理性下的人事制度,通过构成制度的原则、标准、程序、方法来贯彻和体现管理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再次人性化。人事制度的作用对象是人。对人力资源的支配作用决定了人事管理制度从人的特性出发,建构有激励意义的制度。人事制度的人性化主要体现在人事制度蕴含或体现的精神符合人性特征或要求。最后,体系化。管理是一种整合性活动。人事管理程序本身具有独立价值。一方面,人事管理程序具有合理性。人事管理在时空上、顺序上的合理性,确保了人事管理行为结果在实体上的合理性和富有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人事管理程序的合理性保证了人事管理实践的一致性,维护了人事管理实践的公正与公平。
        (三)人事制度在人事管理中的构建
        人事管理工作需要落实政策性与原则性的要求,制度性的构建是人事管理的根基,强调制度本身内在的科学性以及系统性,增加制度的完善性以及覆盖性,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制度的盲点。人事管理者需清醒地认识管理工作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有针对性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及管理对策。
        1.创新人事管理制度。
        创新人事管理制度。一是改进人事管理制度,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全面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对人才实行分级分类分别管理。二是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将公平公正的人才招聘制度、信息化的人才档案管理、科学合理的竞聘上岗、规范绩效考核制度、健全晋升管理细则、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以上制度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3]三是创建人事管理发展新平台。加强保密设置,保护信息安全,客观公正的对员工进行有效评价。
        2.自觉践行制度,维护制度的尊严。
        通过制度的严格、有效实施来推动组织理念的实践转化,为组织实践提供方向指引与行为动力,对组织实践进行有效规范,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是理性化管理应有的实践特征。做到这一点,制度规范下的组织实践便得以有序进行,同时,也可以将领导者从大量日常事务处理中解脱出来,转而专注于领导职责的履行。
        受情感因素的影响现实中领导者出于情感考虑有意背离组织制度的基本精神与原则来处理问题的现象普遍存在。领导管理实践的非理性化直接冲击了组织制度的实施,导致实践中组织制度的模糊甚至空场,更严重的是淡化员工的制度理念,使整个组织对制度缺乏应有的关注,最终导致制度意识的丧失。现实中一些地方和组织,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与所在地区或组织的领导者自身没有认真践行已有的制度有直接关系。
        3.运用权变进行人事管理。
        人事制度是构建和维系组织人事关系的基本手段。刚性的人事制度为组织关系的确立提供了有力保障。领导者在执行制度时,权变显得特别重要。面对复杂的管理情形,制度实践只有做到有效的权变才能真正体现和维护制度精神。制度实践权变的必要性在于:制度设计的一般性与制度实践对象的复杂性、制度的相对稳定性与制度实践对象的变动性决定了制度实践惟有做到有效的权变,即辩证地执行制度,才能真正践行制度精神,维护制度理念。儒家的经权思想为我们理解制度实践的权变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儒家看来,“经者道之常,权者道之变也”。权变的目的在于在特殊情形下通过对制度作出变通处理,以维护制度的本真精神。
        儒家所强调的“通权达变”思想告诫我们:在执行具体制度时,应以具体管理情形为转移,而不可对制度、原则等作机械、教条式的理解与运用。现实中,在制度执行问题上,我们同时受教条主义和随意化倾向的困扰。前者表现为对制度作教条化的理解与运用,随之而来的是制度执行本身成为目的,而制度执行的目的则被忽视,管理的形式主义和精神虚无化由此而生。[4]后者则表现为,从人们的主观意愿或需要出发对制度作个体化、局部化的理解与运用,制度执行随意化,结果同样导致制度精神的虚无化。上述两种对待制度的做法均背离了理性精神真正合理的做法是,在掌握制度本真精神的基础上,作到制度实践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以此来解决实践发展所需的制度保障问题。
        三、结语
        人事制度建设是一个单位拥有良好运行秩序的基本保障,是规范每一个职工工作行为的基本准则。[5]人事制度建设的本质就是要进行人事管理的顶层设计,构建一个适合事业单位发展的人事管理体系。因此,在国家改革逐步放开人事管理自主权的背景下,事业单位需要调整管理方式,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人事制度,并且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打破传统人事管理的束缚,实现向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陈辉.论公务员管理程序理性化[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
[2]钱锡娟.浅谈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建设[J].人才资源开发,2019(21):18-19.
[3]阳文.新形势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趋势研究[N].衡阳日报,2020-07-30(006).
[4]李凯辉.人才交流机构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服务职能[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07):153-154.
[5]白海宁 李哲.有关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构建策略[J].智库时代,2019(22):46-48.
作者简介:黄明慧(1995.04—),女,内蒙古通辽市人,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伦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