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龙钢集团公司 史明奇
摘要:唐朝的第七位皇帝唐玄宗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也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他既开创了为人称道的开元盛世,又由于“安史之乱”使唐朝走向了中衰。本文从唐明皇理想信念、用人理念及生活作风等方面的明智与糊涂,来阐释新时代里坚定理想信念、用好“关键少数”、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关键词:读书思廉 理想信念 作风建设
《资治通鉴·唐记》关于唐朝的第七位皇帝唐玄宗,也称唐明皇李隆基的记述中,唐明皇李隆基27岁登基,比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李世民29岁登基还年轻两岁。他是唐朝在位最长(46年)的皇帝,也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他既开创了为人称道的开元盛世,又由于“安史之乱”使唐朝走向了中衰。可以说,唐明皇李隆基人生的“上半场”是打赢了,“下半场”打输了。毛泽东主席对李隆基的评价是:“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用《诗经·大雅·荡》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来对唐明皇总结是太恰如其分了!唐明皇既是一个明智的皇帝,又是一个糊涂的皇帝。所以本文就以“唐明皇的‘明’与‘不明’”为题来通过探究唐明皇戏剧性的一生,阐释坚定理想信念、用好“关键少数”、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一、理想信念上的“明”与“不明”
唐中宗李显是一个懦弱无能的皇帝,在他执政时期,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擅权用事,不仅卖官鬻爵,结党营私谋乱,生活腐化糜烂,而且毒死了李显,韦氏还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帝。当时唐朝的政治生态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时年25岁的李隆基“阴聚才勇之士,谋匡复社稷”?“皆厚结其豪杰”,就是对当时被称为左右羽林军的万骑兵中的豪杰之士一概都深相接纳。可以说,当时李隆基的理想信念就是匡复正统的李唐王朝,恢复被破坏的政治生态,使大唐王朝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使他的臣民们过上安康的生活。生性英明果断,敢于担当负责,知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的李隆基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政治报负。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李隆基甘愿冒风险或者做出必要的牺牲。在铲除韦氏集团之前,有人建议把发动政变的事先向他的父王相王李旦报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说:“我是为了拯救社稷,为君主、父亲救急,成功了福祉归于宗庙与社稷,失败了我因忠孝而死,不连累相王。怎可以报告,让相王担心呢!现在报告,相王若赞成,就是害他参与了危险的起事;若他不赞成,我们的计划就失败了。”于是,决定背着相王,立即行动,李隆基的这番话使我想起了毛泽东主席《七律·到韶山》中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诗句,对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在围追堵截下进行伟大的万里长征……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有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实现共产主义。
李隆基在众豪杰的鼎力协助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的支持下,政变成功,使得他的父亲相王李旦登上了皇位,是为睿宗。他自己也被立为皇太子。然而,“按下葫芦浮起瓢”,“沉敏而多权略”的太平公主又依仗她的特殊关系和帮助睿宗称帝的功劳,又揽权行事,“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自是纲纪紊乱,复如景龙之世矣。”唐朝的政治生态再次遭到破坏。太平公主又因为惧怕太子李隆基的英俊威武,多次想要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人作太子,以便使她自己能长期的保持住现有的权势地位。李隆基当上皇帝后,太平公主仍然建议唐睿宗“优宜自总大政”,所以凡涉及到三品以上的官员任命以及重大的刑狱政务由太上皇李旦决断。太平公主又结党营私谋乱,“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还发展到了与宫女合谋准备用天麻粉毒害唐明皇。面对这种情况,唐明皇先下手为强,在李范、李业、郭元振、王毛仲、姜皎、高力士等人的协助下,诛除了太平公主集团。这样,唐明皇才得以真正有了自己当皇帝的权利和地位,他将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经过十多年的整顿、治理、勤勉工作,到730年,“天下奏死罪止二十四人”,全国上报判死刑的只有24个人;再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到741年,“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唐王朝境内人民生活富有,社会秩序安定,出行的人万里也不必拿任何武器,开创了为古今中外之人称道的“开元盛世”,实现了唐明皇自己的理想信念。
然而,唐明皇又不是一个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人。随着“开元盛世”的开创,天下承平日久,他的指导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想当一个清闲的皇帝,一个享乐的皇帝,一个甩手掌柜的。当然,要享乐就得有钱,怎么办?当时有个叫宇文融的人,性情精明机智,应对敏捷,因善于治理财务赋税而受到唐明皇的宠信后,就开始大力而广泛地设置众使,竞相为朝廷聚集征收财富,“由是百官浸失其职而上心益侈”,因此百官渐渐荒废了自己的职守,唐明皇的心思也越来越奢侈了。“上晚年自持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唐明皇晚年自认为天下太平,没有可以忧愁的事了,于是居于深宫之中,沉湎于声色犬马,寻求欢娱,把政事都委托给李林甫。唐明皇还曾经问高力士:“朕今老矣,朝事附之宰相,边事附之诸将,夫复何忧!”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唐明皇没能够做出居安思危,致使“安史之乱”的大火烧毁了他缔造的盛唐帝国大厦,唐王朝从此开始走向下坡路。
二、用人上的“明”与“不明”
唐明皇执政前期是一个慧眼识人才的人,他任用的几个宰相与他一起开创了著名的“开元盛世”。姚崇曾三次担任宰相,处理政务聪明练达。他请求唐明皇削夺亲幸的权贵之家的权势,珍惜手中的爵禄赏赐,采纳敢于犯颜直谏的臣子好的建议,不接受进献的贡品,并且不要在与群臣开一些轻慢无礼的玩笑。唐明皇对他的建议都一一采纳。中王李成义请求唐明皇同意将自己的王府录事阎楚珪任命为王府参军,唐明皇表示同意但姚崇和卢怀慎向唐明皇进谏道:“臣认为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是有关部门职权范围之内的事。倘若由于有亲朋故旧的恩德,就可以把朝廷的官爵俸禄作为礼物相赠,那就与中宗皇帝的弊政没有区别了,这种行为的后果会紊乱朝廷选官之法。”“由是请谒不行”,从这时起请托之风不再流行。
卢怀慎为官清廉谨慎,生活节俭朴素,从不经营资财产业。虽然做到了卿相一类的高官,他还是将得到的俸禄和赏赐随手周济亲朋故旧,因而他自己的妻子儿女的生活不免饥寒,他所住的房子也因长期失修而难以遮风挡雨。卢怀慎去世时,“家无馀蓄,惟一老苍头,请自鬻以办丧事”,家中没有任何馀财,只有一位灰白发相兼的老人请求将自己卖掉换钱为他发丧。司马光在评语中称赞卢怀慎像《尚书·秦誓》上说的“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的一位忠臣。意思是说,别人有了本事,就好像是他自己的本事一样;别人才能出众,他能做到不仅口中对这个人常常加以称道,而且真正能从内心里喜欢上这个人,这是个宽宏大量的忠臣。
“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 ,宋璟作宰相时,致力于选拔贤才,根据才能的不同授予相应的官职,使文武百官人人称职;宋璟行赏施罚不徇私情,对皇帝也犯颜直谏。唐明皇对他十分敬畏,故而在奏对不和己意的时候,也往往宁肯委屈也要采纳他的意见。宋璟当宰相之后,由于他在广州地区当过地方官,所以广州地区的吏民为宋璟修建遗爱碑,献媚于他。宋璟及时对唐明皇说:“欲革此风,望自臣始”。所以其他各州也不敢再为宰相树碑立传。
“元纮以清俭著,故上用为相”。李元纮一向以清廉俭朴而著称,因此唐明皇任命他为宰相。
宰相张嘉贞没有经营过家产,有人劝他买些田地府宅,他说:“我位居显贵的将相官职,何必为饥寒担忧?如果犯了法,即使有田地府宅,也没有什么用。近来我见到有在朝士大夫大量占有良田,人死之后这些正好成了无赖子弟沉迷酒色的本钱,我不做这样的事。”
韩休为人严峻正直,不追求荣誉利益,他担任宰相,很符合当时朝廷上下的期望。唐明皇有时在宫中设宴行乐并到后苑游玩打猎,稍有过失和差错,就问左右的人:“韩休知否?”话音刚落,韩休的劝谏书已经送到。唐明皇曾经对着镜子默默不乐,旁边的人说:“韩休当宰相以来,您比以前瘦多了,为什么不将他斥退?”唐明皇叹道:“吾貌虽瘦,天下必肥。”“我虽然消瘦,天下一定富足,萧嵩上奏事情常常依顺我的旨意,可我退朝后,就连睡觉都不安心。韩休虽然常常和我争辩,可退朝后,我睡觉就安心了。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
“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唐明皇在位已有多年生活更加肆意奢侈腐化,懒于处理政事。而宰相张九龄遇到事情,无论大小,觉得有不对之处,却要与唐明皇争论。张九龄被罢相后,朝廷中的百官从此都明哲保身,没有人再敢于直言。
唐明皇执政后期,由于自己指导思想的错误,老眼昏花,不仅过于相信自己,而且过于相信他人任用了李林甫、杨国忠两个奸佞无赖的宰相,和一个飞扬跋扈的边将安禄山,从而导致了自己后半生的悲剧。
接替张九龄任宰相的是李林甫。李林甫奸猾狡诈,与宦官以及后宫中的嫔妃深相交结,让他们暗中伺察唐明皇的行动,掌握了他的一举一动,因此每次上朝奏事,经常符合唐明皇的意图,深受唐明皇的喜爱。短短的时间里,就由一个吏部侍郎上升为黄门侍郎,再升为礼部尚书、宰相。李林甫想要堵塞住唐明皇的视听,自己大权独揽,就把谏官们召来明确地告诉他们说:“现在有贤明的君主在上,群臣顺从皇帝都顾不过来,哪里用得着再多说什么?”补阙杜琎曾经向唐明皇上书谈论政事,第二天就被贬为下封县令。从此唐明皇的谏诤之路被断绝了。“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其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 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唐明皇认为天下没有让人忧愁的大事,自己想高居在上,不管大事,把政事委托给李林甫处理。“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李林甫当宰相共十九年,造成天下大乱的局势,而唐明皇还不醒悟。
杨国忠原名杨钊,是杨贵妃的从祖兄弟,“不学无行”,不学无术,品行不正,被宗族人瞧不起。由于杨贵妃的关系被提拔任用,直至到了宰相的位置。杨国忠为了感激救济过他的商人鲜于仲通,就推荐他为剑南节度使等要职。但鲜于仲通性情急躁,不懂军事,常常打败仗,杨国忠不仅替他隐瞒败军之事,而且仍然为他记叙战功。杨国忠为人争强好胜,但性情浮躁,没有威严的仪表。既为宰相,自认为大权在握,处理国家军政大事,刚愎自用,草率行事。在朝廷上常常捋起袖子对王公大臣颐指气使,以致人人惊恐。杨国忠从兼侍御史到任宰相,总共兼领四十多个使职。台省中有才能和名声的人,如果不听他的话,就都想方设法将其贬为地方官。这个“不学无行”的杨国忠,在安禄山反叛后,还天真而不知轻重地说:“现在反叛的只有安禄山一个人,所部将士都不想反叛。不过十天,一定会把安禄山的头颅割下来送到行在。”唐明皇也信以为然,但大臣们听后则大惊失色。
安禄山性格巧诈,善于讨人喜欢,所以人们都称赞他,唐明皇也被其蒙蔽。他任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时,讨伐反叛的奚和契丹,由于逞勇恃强,冒险轻敌,打了个败仗,按律当斩,但唐明皇“惜其才”,意赦免了他,从此安禄山使出他“两面派”的本领,任三道节度使,还被赐予享有特权的铁券,享有东平郡王的爵位。开了唐朝将帅首次封王的先河。安禄山手握大权,赏罚由己,日益骄横,终于反叛,自称大燕皇帝,攻入长安,迫使唐明皇入川避难。
“关键少数”在治国理政中尤为重要!我们应从唐明皇用人的得与失上得到借鉴和启发!慎选人,选好人;慎用人,用好人,将全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将权力置于监督之下,方能达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三、生活上的“明”与“不明”
唐明皇执政前期,不信鬼神之说,采纳姚崇的建议,迫使一万两千多僧尼还俗,还发布赦命,全国各地不得新建佛寺。“上素友爱,近世帝王莫能及”,与兄弟们友爱和睦相处。认为社会风俗日益趋于奢侈腐化,就让销毁金银器玩,以供军国财政支出的需要;将珠宝玉器、锦绣织物,均在殿前销毁;宫中自后妃以下,一律不得用珠玉锦绣装饰衣物。过了三天,又发布政令,规定了文武百官系腰的带子、饮酒的酒器、马蹶子、马镫的使用标准。原有的锦绣丝织品制成的衣服,染成黑色继续穿用。还裁撤了设于东西两京的织锦坊。唐明皇的女儿永穆公主即将出嫁,唐明皇下令依照太平公主出嫁时的规格为她置办嫁妆。僧一行谏阻道:“武后只生了太平公主一个女儿,因而所送嫁妆十分丰厚,但她最终因骄横过度而家败身亡,这样的先例怎么可以效仿呢!”唐明皇听后急忙停止这种做法。开元年间,公主的食邑收入很少,以致不能满足车马服装费用的需要,左右有人说这些公主的食邑太少唐明皇说:“百姓的租赋,不是我私人的财产。前方的战士出生入死,也不过赏赐一些布帛;这些女子有什么功劳,而应该享受那么多的食邑封户呢?再说这样也可以使他们知道节俭生活。”
然而,到唐明皇晚年,他却“颇好祀神鬼”,十分喜欢祭祀神鬼。并信奉道教,相信一些虚无缥缈的事物。听信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同时,奢侈无度,“上在位久,用度日侈,后宫赏赐无节”。
他还违背伦理,将自己儿子李瑁的妃子杨玉环招进宫里,册封为贵妃。为了讨杨贵妃的欢心,唐明皇可谓费尽心机。为了迎合他喜欢服装的心理,有专门为贵妃服务的七百多人给她做衣裳。为了让她吃上喜欢的荔枝,唐明皇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通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马快速运到长安,而色味不变。唐朝的侈靡之风越来越盛,政治生态再次遭受极大的破坏。
司马光在评语中说:唐明皇即位之初,励精图治,节俭自励,到了晚年仍不免因奢侈腐化导致朝政腐败。奢靡之风对于人的腐蚀实在是太厉害了!
唐代诗人李商隐《咏史》的首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我们当谨记之!
作者简介:史明奇,1966年8月出生,陕西龙钢集团公司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