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月下   作者:戴永辉
[导读] 要想保证非遗项目真实性不被破坏,生产保护和经济工业化发展不应该出现混淆问题。非遗项目复杂性主要受到生产差异影响,以生产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过程中,应该与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做到因地制宜,禁止盲目跟风。对此,本文介绍了生产保护的内容,并提出几点发展路径,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广东清远连山壮族瑶瑶自治县文化馆  戴永辉   513200

摘要:要想保证非遗项目真实性不被破坏,生产保护和经济工业化发展不应该出现混淆问题。非遗项目复杂性主要受到生产差异影响,以生产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过程中,应该与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做到因地制宜,禁止盲目跟风。对此,本文介绍了生产保护的内容,并提出几点发展路径,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路径探析
        前言:我国非遗项目内容与门类非常丰富,包括饮食、文化等各方面内容,蕴含着我国民族精神以及文化价值观等。当前,生产性保护模式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成为我国非遗保护已经传承的关键手段。可以充分振兴我国民族文化,培育民众民族精神,不断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文化生态涵养目标[1]。
        1.生产性保护内涵
        《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强调,非遗生产性保护主要指实践活动有着生产性特点,并且将保证非遗传承性、整体性与真实性等核心,通过生产、销售以及流通等方式,促使非遗产品和相关资源能够以文化产品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进而实现非遗保护。因此生产性保护模式主要将非遗项目核心价值与核心技艺完整性得到良好保护为基础,并未将破坏非遗文化价值、完整性以及本真性等为基础。
        以实质角度分析,是基于非遗保护前提,对发展和保护的关系进行探讨。相比于商业中生产活动,生产性保护有所不同,其主要是把非遗项目中能够进行经济效益转化的资源借助相关商业行为、市场行为等进行经济价值转化。继而将非遗项目活力和原生动力充分激发出来,促使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等工作能够实现良性互动,以有效促进发展,并通过发展为保护工作提供保障。借助流通、生产以及其他市场行为,可以将非遗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不断提高发展动力,同时能够为传承人提供一定经济支撑,使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不断提高非遗保护团队规模,进而产生良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使非遗项目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局面[2]。
        2.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路径分析
        2.1构建非遗品牌项目
        品牌并非是一种做工、劳动、皮革或是布料,而是能够进行价值度量的符号感知。因为在消费社会中,品牌属于符号化的延伸,其需要持续提高产品品质,同时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对于非遗品牌而言,具有多层次性特点,主要和非遗领域中主体有着密切关联。现阶段,规模化企业已经完成健全品牌体系的构建工作,并且以主品牌为基础不断发展子品牌,品牌价值较为显著。然而,非遗项目品牌主要依靠传统接地,并非是展开现代化传播与包装。比如,现阶段消费市场中夹江宣纸、景德镇陶瓷等,民众均有所了解,若是问及品牌内容,则消费者并不能说出具体影响,对非遗项目品牌化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以清远为例,英石园林造景、曹式木雕、沙河鸟笼、壮锦、山苍子药枕等非遗品牌具有一定代表性。


其中,英石假山盆景和壮锦都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古代的皇家园林、皇家用品中出现。像英石假山盆景此种非遗产品无法被自动化生产模式可替代,同时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的难度较高。然而以其他角度分析,这些非遗产品能够促使民众审美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因此品牌附加值也极易形成。现阶段,非遗传承人逐渐意识到品牌价值,积极进行品牌自创探索。比如山苍子药枕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自创“壮瑶宝”品牌,另外还有英德红、陈华记以及艺美银饰等品牌。基于市场作用,品牌效应得到有效发挥,进而有效为相关人员创造经济价值。
        2.2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非遗项目具有一定公共产品性质,政府应该主动承担非遗保护的责任。第一,进行价值引导。对合理利用、保护为主、传承发展以及抢救第一的原则进行充分落实。应该对创新与传承之间关系进行科学处理,并始终遵循“本真性”要求,鼓励相关人员推陈出新,将新内容与新元素注入到非遗项目中促使非遗项目能够焕发新活力。第二,政策引导。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确保保护工作有效性基础上,以发展角度思考非遗保护工作,将文化特色以及地域优势等充分发挥出来,并且经济发展规划中应该体现出非遗生产性保护内容。以现有政策为前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出台扶持政策,与部分市场预期非遗项目开展生产性保护工作。第三,舆论引导,应该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促使普通民众、生产部门、学术界以及各个领域的人们均能够了解生产性保护观念,同时在生产生活、文化研究等方面不断践行[3]。
        2.3非遗项目衍生化
        对于衍生化,就是对非遗技艺进行复制、授权处理,通常机械生产以及其他方式实现衍生品创作,但是始终坚持老料与老工,对工艺一般规律予以足够注重,同时将消费市场作为引导,将集实用功能、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于一体的消费品提供给广大非遗爱好者与消费者。衍生化发展促使非遗项目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并且能够保证产品价格低廉,有效突破生产与消费限制。衍生品具有传统手工艺韵味,并且与现代时尚感相融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遗衍生品。例如漆器,在胎体上涂敷生漆,形成保护膜。在衍生品生产过程中,选择人民日用品作为胎体,因此品种较多,价格适中,为漆器大众化和民间化发展提供良好保障。同时借助非遗元素和题材开发产品的前景也较为广阔。例如,白先勇创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以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舞美与服饰设计,并结合现代审美,广大观众非常喜爱。
        结语:总之,应该将非遗项目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充分发挥出来,以促进传统产业发展与升级。生产性保护模式应用效果对于非遗发展稳定性有着直接影响,相关人员需要予以足够重视。开展实践工作时,应该将政府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不断朝着品牌化与衍生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晶.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路径探析——以宁夏“杨氏家庭泥塑”为例[J].中国市场,2020(15):22-23.
[2]刘彤瑶. 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路径探索——以徐州"曹氏香包"为例[J]. 人文天下, 2019(9):62-69.
[3]黄孝东, 徐业鑫.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东湖醋园为例[J]. 西北民族研究, 2020(01):187-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