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月下   作者:房芳兰
[导读] 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课堂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几点指导学生感悟文本,努力达成高效课堂。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城关小学 房芳兰  711300

        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课堂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几点指导学生感悟文本,努力达成高效课堂。
        一、创设激情引趣的契机 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录音、视频、图片、实物等或现场观察等方法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比如教学《冀中的地道战》一文时,,我就借助影片及主题插曲,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之中,感受地道战的威力。其实,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还可以通过声情并茂、形式多样的朗读开启学生感情的闸门,如《秋天的怀念》可以通过范读来感染学生。还有像《东郭先生和狼》、《晏子使楚》等通过课本剧,角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入其境”,而后“知其乐”进而“悟其神”。
但无论怎样,都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忽略了语文课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激情必须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自然而充分的流露。
        二、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契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发明千万,关键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每次上新课,我先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文题目处提问。别小看一篇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表情达意、揭示主题的突出作用对于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应提出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将相和》一文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将”是谁?“相”又是谁?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他们因什么“不和”?又因什么“和”?廉颇是个怎样的人?蔺相如又是个怎样的人?《田忌赛马》一文,课题一出,学生立刻提问,田忌是谁?他和谁赛马?赛了几次?每次都是怎样赛的?赛的结果?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一种解读文本、了解文章意思的欲望便油然而生。
        三、给学生搭建巧问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是学生的领路人,必须帮助学生搭建起课文的框架,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地提问,把握提问的“点”,就是教师应该在什么地方设计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当选择在关键字词处提问。一篇文章、一段话一般都有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在阅读理解时,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词语,设计恰当的问题,采取层层剥茧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懂文本的要点。



        如果老师问题设计得巧,学生往往会对这样的段落印象深刻,重难点会迎刃而解,教学《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时,我抓住“奇迹”一词进行教学,“奇迹”是什么意思?课文课文几次出现了“奇迹”?地道战的“奇迹”都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学生很快找出了奇迹表现在地道的建造,攻击,防御,联络等方面《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抓住“爱戴”一词,“爱戴”是什么意思,伯父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一下子让学生明白了带着问题学习。
        四、给学生揣摩写法的契机,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等描写感悟文本,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要善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境与情感。通过智慧的相互碰撞、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抓住细节演绎精彩。
        在平时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感悟文本语言。如在教《无名岛》时,语言描写:“战士们有蔬菜吃吗?”“走,去看他们吃什么!”“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动作描写: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将军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把菜汤舀到战士们的碗里。外貌描写:“喉咙哽了一下”。心理描写:将军留宿无名岛了解战士的生活;将军准备推广这种种菜方法,让这一带守岛部队都吃上新鲜蔬菜。学生从这些描写中读懂了将军是一个关心战士,与士兵平等的人。
        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契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关系到学生能否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如果担心学生不会学习,总是不敢放手,学生怎么能学会学习?“抱着的孩子永远不会走”,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猎人海力布》一文时,学生质疑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学生很快说出他乐善好施,乐于助人,舍己为人,我追问依据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课文主要内容,发展了能力,培养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这是向学生传授学法的最好形式。从学生学会一篇课文的角度来设计教路,久而久之,经过反复训练,这种教法逐渐会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学生有了学习方法,还应转化为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设计多种变式练习,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六、给学生合作交流的契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才能学会合作。教师要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一般难度较大的问题,比如升华拓展,思想情感的体验,班级公约制定之类都要交给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达到共识。
        语文课堂教学既需要科学性,也需要艺术性;它既是没有止境的科学,也是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大放异彩,才会拓出一片新天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