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童话故事提升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30期   作者:王玉丽
[导读] 现阶段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童话故事
        王玉丽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城东街道胜利小学   
         【摘  要】
        现阶段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童话故事,这些故事具有表达生动、立意鲜明的共同特点,深受小学生的喜爱。教学中巧妙运用童话故事,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创编故事,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实践平台,能强化语言实践,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激趣味  挖情节   促传承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2016年,国家提出“核心素养”概念,人教社主编陈先云先生从“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审美能力”四个维度列出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一线的语文教师如何利用语文课本进行语文教学,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呢?童话故事以它独特的体裁,丰富的角色语言,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小学生。妙用童话故事,更能提高学生语言实践的效度,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妙用故事趣味,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探究某种活动或某种事物的心里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如果一个人对所做的事充满兴趣,就会全力以赴,兴致勃勃地去做,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悬念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引入疑问之中,有了疑问,就有了迫切读下去解开谜团的欲望。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可以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蝌蚪从来就没有见过妈妈,它们特别想找到自己的妈妈。它们的妈妈是谁呢?它们能找到自己的妈妈吗?一路上又经历了哪些困难?……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去故事文本中寻找答案,使学生主动地走进文本,阅读文本。
        2.借角色魅力吸引学生眼球。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他们对于直观、形象的课本插图感兴趣,对强烈视觉冲击的小视频异常敏感,这些能瞬间吸引学生眼球,引领他们快速进入课堂学习。如《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的教学,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小鸡和小鸭在草地上和小河边的二组图片,那可爱的小公鸡和小鸭子形象瞬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读故事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妙用故事情节,激活学生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思维训练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之一。”统编教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和句子,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每一个童话故事都有较为生动、完整的情节,情节的走向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课堂上加以引导和利用,就能成功地引领学生深度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
1.问题点拨式,引发学生思维。俗话说“学贵有疑”,问题的产生,疑惑的解答就是学生思维生成的过程。教师的问题点拨,由浅入深,使学生思而不乱,有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在教学童话故事《九色鹿》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认识调达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这样设计如下问题:
        师:九色鹿是如何评价调达的?你能从文中寻找答案吗?
        预设: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道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师:联系课文,你能说说“见利忘义”、“灵魂肮脏”的含义吗?
        学生在理解“见利忘义”一词时,想到“利”指“国王的重金悬赏”,“义”指“九色鹿对调达的救命之恩”。

从而理解“见利忘义”在文中指调达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九色鹿的救命之恩。在理解“灵魂肮脏”一词时,学生自然联系上文,发展思维,认识调达的人物形象。
2.引发想象,给学生思维留白。“想象”能够有效推动学生推理、判断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而思维的成熟才能帮助学生合理地组织语言。在教学《蜘蛛开店》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想象情节。
        师:当蜘蛛看到进来织袜子的是一只长着42只脚的蜈蚣时,心中会怎么想?蜘蛛又会怎么做呢?
        生①:蜘蛛吓得跑回网上,连连求饶:“蜈蚣先生饶了我吧!您的脚太多了,这会要了我的命的,求求您回去吧!”
        生②:蜘蛛吓得跑回网上,从此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天叹着气“我怎么这么笨,想不到蜈蚣呢?”,织了整整一年才把蜈蚣的袜子织好了。
        ……   
        在问题的讨论中,在思维的想象中,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感悟文本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发展。
三、妙用故事语言,提高审美内涵。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童话故事之所以成为经典,与文本语言自身的美分不开。
在教学《开天辟地》一文时,可引导学生诵读下面的文本:
        “口出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
        师:读这段话,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色?
        生:这些句子字数差不多。
        生:句子想象丰富,连用了多个比喻句。
        生:读起来押韵,有节奏感。
        在学生的读、交流和品析中,感受到排比句的工整对仗,一气呵成。
        师: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生: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汗毛变成了青青的草地。
        生:牙齿变成了坚硬的岩石,内脏变成了宝贵的矿产资源。
        ……
        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文字美,在学生的品读中融入心田!
四、妙用故事内涵,传承优秀文化。
        语文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人文教育,承担着对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在实际教学中,妙用故事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的熏陶。
在教学《雪孩子》一文的最后,雪孩子纯美的心灵深深打动了学生,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那一颗“爱”的种子、“奉献”的种子在孩子幼小的心里悄然扎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你还知道哪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学生们七嘴八舌,教师相机列举了一些,如:《稻草人》、《画眉鸟》、《古代英雄的石像》、《神笔马良》……此时,语文的教学从课本延伸到课外,提高了阅读的广度,激发了课外阅读的热情,真正实现了用课本教语文的理念。宝贵的经典文化也得以传承!
        童话故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阅读中的孩子,教师妙用童话故事,满足学生听故事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妙用故事情节,提高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提取信息的能力;妙用故事讲述,给予学生语言实践的平台,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丰富学生的词汇量,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妙用故事语言,提高学生感知文字美,韵律美,节奏美,提高学生审美内涵;妙用审美内涵,促进文化传承。通过激趣、点拨、诵读、讲述、创编等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实现了课堂以语文元素为本体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