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发展的低段“阅读教学”探究 ——以《曹冲称象》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30期   作者:郁丽燕
[导读] 思维是听、说、读、写的基础,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是当
        郁丽燕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塘小学   311200
        【摘要】思维是听、说、读、写的基础,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曹冲称象》教学为例,从关注思维的活跃性、提升思维的严密性、促进思维的思辨性三方面谈谈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
        【关键词】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   活跃性   严密性   思辨性
        思维是听、说、读、写的基础,是语文学习关键中的关键。阅读是输入,表达是输出,从输入到输出,影响掌握和运用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个核心要素便是思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把思维能力看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可见,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现在的现实问题是,实际教学中,虽然我们已经从传统阅读教学“满堂灌”式的讲读模式中走出来,但是教师的“满堂问”又成为当下阅读教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性问题,这种模式普遍表现为:一是问题多,一堂课四十分钟都是由大大小小的问题串联而成,教师和学生就是在不断地一问一答中完成课堂教学,教师的牵引作用明显,学生不能开展有效的思维训练;二是问题碎,部分教师对于教材解读本身就不够到位,眉毛胡子一把抓,整堂课没有一条主线,因此设计的问题缺乏系统整合,学生的认识无法深化,思维也无法形成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同时,尤其是低段课堂,部分教师更是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机械、孤立的字词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堪忧。
        为此,笔者认为在常态化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以统编本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的教学为例,从关注思维的活跃性、提升思维的严密性和促进思维的思辨性三方面谈谈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
        一、钻研文本,关注思维的活跃性
        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唤醒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并利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感受理解文学作品、获取新的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及素养的过程。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理解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把握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整组设计直接影响着整堂课学生思维的训练程度。同时,现行的统编本教材特别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各项语文要素的习得系统而有梯度地分散在各册教材中,精心设计了课后习题,细细分析课后习题,将有利于深入理解教材系统,把握统编本教材新方向,并能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因此,教师能勾连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历,对接课后习题,深入地解读文本,关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来设计教学,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曹冲称象》是从统编本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借助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基于单元整组目标,对接课后习题,我们不难发现课后习题一“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的方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指向“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 提取课文信息”以及“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想法”三个目标;课后习题二“读第4自然段,给下面的内容排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指向“ 借助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的素养目标;课后习题三“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再用加点的词语各说一句话”则指向通过比较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那么在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呢?
        1.在经历唤醒中激活思维细胞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了各种生活体验和学习体验,但是很多时候这些经历都是碎片化的,如果教师不去组织和唤醒它,那么这些经历就是一直是沉睡的状态,而事实证明勾连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学生学习的兴趣会增加,学习因为有阶梯可以攀登,难度也会下降,所以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唤醒这些经历。
        《曹冲称象》一课涉及到石头与大象的等量替换原理,而二年级的孩子虽然没有接触过等量替换的概念,但是在数学的学习中,类似“一个西瓜等于三个苹果,一个苹果等于两只香蕉,一个西瓜等于几只香蕉”这样的等量替换题目他们是有这样的学习经历的,所以在课前谈话环节,笔者就设计了几个等量替换的数学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唤醒孩子已有的学习经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课中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巧妙做好铺垫。
        2.在生字教学中牵手思维发展
        识字和发展思维能力,两者在语文课堂中需要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有效有趣的识字方法可以助力思维能力的提升,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能同步作用于识字,让记忆更加深刻。
        比如在“议论”这个生词的教学中,如果直接让孩子观察字形,都是言字旁的字,然后借助字形理解“议论”的意思,虽然孩子们也进行了思考,但是这种思考的思维含量是不高的,这种根据字形理解字意的方法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已有的学习经验,已形成了条件反射。为此,这个生词的教学我们设计了随文识记:
        【片段1】关注文本,聚焦思维,识记“议论”这一生词
        (1)出示大象图,随机采访学生:你们在惊讶什么?
        (2)课文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来描写大象。(指导朗读,感受大象之巨大。)
        (3)激发好奇:你想不想知道这大象有多重?读好问句: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让好奇的孩子来问一问)
        (4)你在说,他在说,他也在说,课文就有这样一个词表示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你发现了吗?(回归文本,找到生词“议论”)
        (5)难怪这两个字都是言字旁啊!好多小嘴巴在说话呢!一起再来读读这个词。
        这样的生字教学与课文理解紧密相连,孩子们的思维不会因为生字教学的穿插而暂时割裂,孩子的思维也能保持聚焦状态,更有利于生字的识记和理解。
        3.在习题对接中明晰思维路径
        阅读教学的弊端,并不在于提问这一形式,而在于教师对教学问题缺乏精心设计、合理组织和科学结构,因此为了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特点,理清问题层次,建构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在文本与习题的对接中明晰思维路径。
        如上笔者对《曹冲称象》课后习题目标指向的分析:找出两种称象的办法,体会曹冲方法的巧妙,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并能有序地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如果按照习题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孩子们在找出两种称象方法之后马上体会曹冲方法的巧妙,没有与文本深入对话,他们阅读的感受力是不强的,思维也是跳跃的,所以在教学时笔者做了如下调整,使整节课孩子有一条明确的思维路径:
        整体感知,找出两种称象的办法→聚焦第四自然段,读通、读懂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初步体会曹冲方法的巧妙→有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比较两种方法,进一步体会曹冲方法的巧妙。
        可以说,从整体感知提取课文信息,到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最后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孩子们的思维路径是非常清晰的,同时孩子们的思维也是连贯的、活跃的。
        二、聚焦语段,提升思维的严密性
        思维的严密性是指对思维对象有深刻、完整的思考,影响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及决策。阅读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教师泛泛而教,学生泛泛而学,课堂上孩子们的思维没有深化的过程。
        《曹冲称象》一课,很多教师在让学生找出两种称象的方法之后,急于让孩子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而孩子只关注到了称象的结果“大象有多重,石头有多重”、“叫人照曹冲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就觉得曹冲的办法好,觉得他很聪明,并没有真正理解曹冲的办法到底巧妙在哪里,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明白曹冲的办法怎么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其实,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曹冲方法的巧妙主要体现在曹冲利用船当大秤,把船舷当作秤杆,划的线当作刻度,利用等量替换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么如何把这样的抽象概念逐步转化为形象思维,提升思维的严密性呢?  
        1.聚焦难点,由表及里地探究
        疑是学之始,思之端,发展思维离不开问题,而关键就在于聚焦。如上所述 ,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教师提问的碎片化,那么在文本与课后习题的对接中明晰思维路径之后,我们还得聚焦课文难点,进行由表及里地探究,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那么何为由表及里的探究呢?
        (1)做好“表面”功夫。阅读教学中,学生要深入文本首先得读通、读懂文本,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孩子先把课文读通顺,得结合学情和课文长短花力气;在读通文本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习得的语文能力,或提取关键信息,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或找出句子再概括关键短语等等方法读懂文本。


        (2)深入“里子”探寻。王荣生教授认为思维是需要“抓手”的。如果一节课我们只在“表面”上下足功夫而不去顾及学生的疑惑、文本的巧妙设计等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内容,那是很可惜的,我们必须借助这些“抓手”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提升思维的严密性。
        笔者在《曹冲称象》教学中聚焦第四自然段,由表及里探寻文字背后的“思维点”:
        【片段2】做好表面功夫:抓关键动词,由扶到放梳理称象步骤
        (1)教师引导,概括第一句中的称象步骤,板贴。
        师:四句话读通顺了,每一句都讲了要做什么事情呢?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把这个长长的句子读一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这句话中做哪些事?
        生:读第一句话。
        学生反馈,在师生交流中板贴:赶象上船、在船舷上做记号
        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概括做的这两件事情课文当中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动词在帮助我们?
        生:赶、做(课文中是画)
        教师课件圈画:赶、画
        (2)圈画动词,同桌试着概括第2~4句中的称象步骤,并板贴。
        师:接下来我们也去找找下面的这些句子中有哪些关键的动词,你也圈一圈?
        生反馈校对
        师:现在同桌两个小朋友也像我们刚才一样借助这些关键的动词来说一说还做了哪些事。
        交流反馈,板贴: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称石头的重量
        
        【片段3】深入里子探寻:交流质疑,借助插图,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
        师:读到这里,你有没有问题要问的?
        (学生质疑交流)
        师:刚才官员们说要造一杆大秤来称,我们平时称东西也都是用秤,那这里有秤吗?这里的秤是什么呢?这里秤的刻度又在哪里呢?请小朋友好好地读读文,看看这插图,看看这杆秤,找一找,看看谁的眼睛最亮。
        生反馈交流,总结:曹冲就是用了船做大秤,以那条线为刻度,大象装到船上和石头装到船上它们的刻度是一样的,所以大象的重量就等于石头的重量。
        2.关注细节,由浅入深地探究
        从文本的细节中,学生可以感知人物的个性精神,探知作者的情感流向,获知作品的美好内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高度关注细节,才能让教学行为处于教学的节拍点上。因此,要提升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还得关注文本细节,由浅入深地探究。
        通过片段3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曹冲称象方法的巧妙,认为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孩子,结合课后习题2,其实当我们细读曹冲说的方法时,我们不难感受他说话的有序性,因此为了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片段4】关注细节,感受表达的有序性
        师:原来曹冲就是用大船这杆大秤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好聪明啊,这是这篇课文的最重要的部分,要把故事讲好就得把称象的过程说好,现在老师把这些步骤给打乱了,请你把书翻到课后第二题,给内容排排序,我们先把称象的过程理清楚。
        生完成课后第二题
        师:谁能按照你排的顺序来说一说曹冲是怎么称象的?
        学生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或抓住学生表达中出现的顺序词引导发现课文中还有的顺序词,或引导:其实课文中还藏着一个秘密,能让我们把这个过程说得更清楚更有序了,你发现了吗?
        师小结:曹冲就是用了表示顺序的词告诉我们他是这样一步一步称象的,那我们也来试一试,用上这些表示顺序的词,简单地来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聚焦语段,由表及里地、由浅入深地探究,给了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框架,拓展了教学的深度,提升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也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
        三、深化认知,促进思维的思辨性
        思辨性思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过程,思辨者在这当中积极而有技巧地认识、运用、分析、归纳并评估外部信息或内部想法,所用方法包括观察,体验,反思,质疑,对比和沟通等。思辨性阅读,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途径之一。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和阅读练习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小柳树和小枣树你更喜欢谁?为什么?”……这一类的问题,学生能很快地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在说其原因时往往表达不清或者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就低段课堂而言,虽然不要求学生能追根究底,说出深层次的原因,但是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牵引,深化认知,促进思维的思辨性,这样就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曹冲称象》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在上一课时学习了曹冲称象的办法之后,对官员的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作比较,讨论为什么曹冲的办法更好,好在哪里?主要是交流得出了两个好处:一是曹冲把“大船”当作大秤,以“画的那条线”为刻度,用来称象,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二是曹冲想到用石块和大象进行等量替换,让大象丝毫无损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么从促进学生思维的思辨性上考虑,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片段5】深入感知曹冲的聪明
        师:孩子们,曹冲可真聪明,他怎么就能想到用“大船”来当大秤,用石块来和大象进行等量替换的呢?
        生1:他的知识很丰富,知道水有浮力。
        师:你也很有学问,懂得浮力的知识。
        生2:因为大象实在太重了,它又是动物,不能分开来称,但是石头却可以分开来称,而且很快能和大象一样重,像棉花就不行,装很久都装不到大象的重量。
        师:哇,你的分析可真透彻,刚才有小朋友说他知道官员们还想出了把大象一块一块切开来称的办法,可是那个办法大家都说不好,那样象就死了,曹冲的办法刚好解决了象不能切开来称的困难,说明曹冲对别人的办法也听得很认真呢!
        生3:老师,还有一个地方我觉得曹冲听得也很认真,刚才官员的办法中说没人能提得起这杆大秤,曹冲就想出了用水的强大浮力来把大船这杆大秤提起来的办法。
        师:掌声!看来咱们班也有不少小曹冲,从你们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能从别人的办法中提取出失败的关键问题并加以解决的曹冲,真是机智过人啊!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探究曹冲的这种聪明从何而来,让学生的思维深化,而不是停留在“曹冲称出了大象,很聪明”这样浅层次的思维上。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并围绕其展开课堂教学。低段的孩子正处于阅读起步阶段,教师更应该深入地钻研文本,积极引领,充分关注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智慧。
        
        
        




        
【参考文献】
[1]周璐.点燃思维,提升语文学科关键能力[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9(8).
[2]黄春苗.让学生的挑战思维得到有效发展[J].小学语文教学,2018(3).
[3]陈莉.阅读是思维的过程[J].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