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阅读中儿童规则意识的培育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下)第30期   作者:张倩
[导读] 规则意识的形成起于人们的童年,逐渐发展完善,最终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张倩
        新安实验小学 214028
        【摘要】:规则意识的形成起于人们的童年,逐渐发展完善,最终成为人格的一部分。绘本阅读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解读规则,让儿童理解规则,运用规则,形成规则意识。
        【关键词】:儿童 规则意识 绘本阅读
        【正文】: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社会关系的维系与发展中,规则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一、绘本阅读中规则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由于教育、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规则意识往往具备地区差异性。随着世界全球化,世界各国各方面的联系不断加强,规则意识在国际社会中,也会影响着世界对不同国家人民的道德水准的评判。
(一)规则意识萌芽于童年
规则意识的形成起于人们的童年,逐渐发展完善,最终成为人格的一部分。1978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卡皮察曾说过,他是在幼儿园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他说:“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些最基本的规则对于卡皮察来说是最重要的,而其他接受同样了教育的孩子却对这些熟视无睹,根本原因是这些规则并没有被儿童内化,形成规则意识。而只有儿童把规则内化为意识,尊重和理解规则,变他律为自律,才能形成社会公民必备的责任意识与现代人格,真正让自己受益,进而影响他人。
规则,对于儿童来说,大到社会道德规范、校园行为守则,小到班级公约、一言一行。可以说,规则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儿童间的许多争执都源于对规则认知的差异。在教师的日常管理中,处处体现了规则的重要性。儿童在课堂中的坐姿、专心听讲,在课间活动时的轻声细语、井然有序都少不了教师与长辈对规则的耐心教导与正面强化。但儿童在日常的经验中遵循规则做事,并不能说儿童自身形成了规则意识,需要儿童学会理解、运用规则。
(二)绘本阅读符合儿童心理
绘本是用丰富多彩的图画配以文字,来对一些故事情节进行描述的,一种专为儿童设计的书籍资料。绘本主要是图画配上文字,用精美而有意蕴的图画,和简洁生动的书面语言,来展现故事的内容。这种文字的表达形式非常符合小朋友的心理发展需要。一本好的绘本,它的每一幅图,都与故事紧密联系,甚至表达的内容超过文字表达的内涵,让儿童在探究中产生新的理解。一些图画配有留白,让儿童通过观察图片探究文本,使得小学生能够从中得到熏陶。[1]
儿童本身就喜欢观察丰富多彩的绘图,即使是对图片内容不理解,面对喜欢的图片,儿童也乐于用无边无际的想象,天马行空地想一个可能有内在逻辑的故事。例如儿童看到一幅小猪在树下淋雨的图,会自行发散联想,想到许多种可能,比如小猪出来玩,突然下雨了,于是躲到树底下,没想到树底下的雨更大,于是他和大树聊起天来。
由此看来,多彩的图画有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锻炼孩子的想象能力,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绘本阅读的方式贴近儿童的兴趣特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更易于被儿童接受,能让他们有主动探究故事内容的愿望。其中蕴含的知识与道理经过大人的引导与小朋友们的游戏学习、探讨学习等多种方式学习中也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儿童的思想认知中。


二、在绘本阅读中形成规则意识
大部分儿童在大人的教导下能够做到遵守规则,离开大人视线后却罔顾规则,是因为儿童下意识地将成人的要求当作种种活动的制约因素,却不理解种种规则的重要意义,更不用说成人视角下的苦口婆心。
(一)通过绘本阅读理解规则
童年时期规则意识的缺席,成人后随社会影响的扩大愈发明显,造成了部分公民缺乏公德心等社会乱象。
造成这样的现象的原因,根源上来说,是孩提时,儿童受到的规则教育大多是大人们口头上的说教、恐吓,于是就仅把规则当作一种制约自己的手段,把规则潜意识地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它、接纳它。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身边有小朋友说:我知道那些道理可能是对的,但我就是不想那样做。
绘本用精彩的插图和通俗的文字,用孩子们更易于接受的手段把道理讲了出来。例如在绘本里《我》中,作者以孩子的口吻,借孩子的视角说:除了爱自己还要爱别人,尊重别人。因为别人也和我一样,很重要也很特别。这是孩子的语言,也符合孩子世界的逻辑,教师可以就这一句话让孩子们自己探讨其中的意思,明白规则的建立,不是在压迫我们,让我们痛苦,而是为了我们每个人更快乐地生活。
(二)通过绘本阅读运用规则
理解了规则对我们的意义后,儿童往往对于运用规则有很大的兴趣,这是一个积极的开始。在绘本故事《大脚丫和玻璃鞋》中,罗拉想要扮演灰姑娘,于是偷偷地拿了贝琳达的舞鞋。面对这个情节,儿童们一致认为罗拉违反了规则,贝琳达应该运用规则保护自己,这就是一个可喜的认识:规则不再是挥向孩子们的利剑,而变成了保护他们的盾牌。
在儿童们的具体实践中,儿童乐于运用规则,但对于规则界定的认识比较模糊,所以常常会出现争论。比如有一位小朋友生病了,吃不下饭,可是小朋友们都知道,不能浪费粮食。于是,有的孩子建议这个小朋友一定要吃完,有的小朋友又说身体也很重要,这也是一条规则,不能吃不下硬塞,也不能吃饭时间不吃饭。怎么办呢?其实,智慧的火花恰恰是在争论中碰撞出来的。最后,小朋友们达成共识:给生病的小朋友留一点吃,再把剩下的食物分给其他小朋友吃。
三、多种方式阅读绘本
绘本阅读方式有许多种,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儿童的接受水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表演式阅读
低段的儿童识字量较少,需要教师读故事,他们的阅读特点是以表象思维为主,乐于表演。表演式阅读就是教师在讲述故事时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不断变换的声线,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系统的影响下,融入故事。然后自己试着模仿老师、或是自我创新,来表演故事。
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儿童的好奇心与表演欲,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为之后的文本教学铺平了道路。
(二)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就是和大人一起读,儿童的安全感往往来源于亲近的长辈,与他们一起阅读获得的满足感也是双倍的。亲子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家人可以针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有选择性的阅读。在亲子阅读时,家长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孩子的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孟母三迁,说明环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亲子阅读,就是在家中营造了一种读书氛围,有利于儿童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三)思维导图式阅读
思维导图适用于中高段的小学生,构建思维导图需要对文本有比较清晰的结构脉络的把握,需要反复回溯阅读。中高段的小学生识字量较多,可以自主阅读文本,对于模糊的地方可以自主在文中查找。思维导图的形式很多,儿童可以由易到难地创建。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理清脉络,把握细节,从而更扎实地理解文本,做到更有效地阅读。
四、结语
儿童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学习接纳新知识、新思想的关键期,也是规则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绘本故事中往往会折射出一定的意蕴,能够促进小学生规则意识的提高。教师在进行绘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小学生对绘本进行讨论与分析,运用多种方式,从规则的意义理解、规则的实际运用、规则的道德评判等方面,促进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发展,为小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完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晓丽.关于小学语文中绘本阅读教学的思考分析[J].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窑街学校.教研视点.2016 年03 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