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探思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下)第30期   作者:于春兰
[导读] 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

        于春兰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九年一贯制南甸学校  117100

        摘要: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小学生的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非常的重要,我国的教育部门积极倡导老师在小学阶段的各科教学中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可以一直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打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文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展开探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法;德育教育
        引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旨在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帮助小学生提高实践技能,促进综合素养的形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应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基础,以多样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以小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开展教学,才能促进该课程的有效开展。
        1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德育渗透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教育部门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非常的重视,也在倡导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的进行德育渗透,但是在这种政策下发以后,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许多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过程中,对德育渗透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他们认为德育渗透会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效果,在上课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德育渗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能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另外,许多老师没有掌握正确的德育渗透方法,不知道如何才能渗透德育教育,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方式非常直接,就是大篇幅的讲述一些德育知识,这些老师认为德育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结合就是德育渗透。这样的德育教育方法缺乏趣味性,起到的效果非常有限,而且这种结合的方式非常突兀,不能起到应有的德育教育效果,对小学生的成长起到的推动效果非常有限。要想充分的发挥出德育渗透的作用,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老师必须要对德育教育有足够的重视,采用恰当的方式,使德育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的进行结合,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2.1结合兴趣,明确资源主题
        “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时候可以以小学生的兴趣特点作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实践活动需求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资源主题,为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服务。在平常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尤其关注学生熟悉但是又容易忽视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深化体验,避免教育资源浪费。比如《植物种类知多少》的综合实践活动之前,教师课前准备好不同种类的花,分成草本和木本两种,然后鼓励学生观察,通过触觉、嗅觉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然后谈谈自己喜欢哪一种,说出原因。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以较小的切口作为着眼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分辨草本和木本植物的差异性,以提问方式引导思考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课程资源选择上也比较符合小学生兴趣特点。
        2.2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佳策略便是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地方文化是我们本土的骄傲,是平时学生在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学生对此更感兴趣也更了解,更适合课程教学活动。为了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我们研究了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转变观念,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学生可参与的学习空间;第二,珍视和利用社区资源。因地制宜,利用学校所处的环境资源,首先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价值,如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等,建立校外活动基地,与学校周围的社区、乡村等建立联系;第三,整合课程资源。根据本地、本校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对地方文化进行调整和合理利用,创造性地整合成校本化的主题教育内容;实验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去收集、整理地方课程资源,开展校本化课程的教学案例主题生成、案例设计为载体的行动研究,写出阶段研究总结报告,撰写教学经验论文。根据这些地方文化优势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烈,对各类活动的参与兴趣及积极性也很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从而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落地,帮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动手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素养与能力的提升。如在“垃圾分类”这一教学主题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垃圾分类的小玩具,在课上开展垃圾分类大PK的活动,将学生进行分组,在规定时间内将垃圾进行分类并放入相应的垃圾箱内,规定时间内正确率最高的小组获胜。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垃圾分类的小知识,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作为垃圾分类管理员,在校园内或学校周边的小区内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和辅助工作,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养成不乱扔垃圾,并正确分类的好习惯。
        2.4促进研究性学习,在探索中增长知识
        小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由于理解能力尚且较弱,学校以及教师对于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有所忽视,只注重对于学生书本知识的系统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教育出一部分成绩出众的学生,但是学生的综合性能力缺乏,这样的学生在真正进入更好的学校与其他人才进行对比时就会体现出差距,因此小学研究性学习是必要的。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选择其自身感兴趣的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对这些活动进行研学,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对于自然活动有较大的喜爱倾向,所以就可以开展气象研究、农耕文化研究等。例如:春天带领学生到草莓园进行调研性踏青活动,以调查、采访等方式向草莓园的大叔进行询问。通过独特的问题设置,学生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农业知识,对于草莓的生产到结果以及过程中会出现的病虫害问题等进行综合性调研。这样的实践性研究,有利于学生在对数据进行总结的同时,升华自身的意识观念,将草莓的由来掌握清楚。这样的实践性调研对学生的观念改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们在大叔、阿姨的带领下学会了如何摘草莓才不会让草莓变坏,才能够在保证草莓根部持续结果的情况下摘到甜甜的草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学生不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通过研究能够增长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主动动手学习能力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理的引入德育工作,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淑娟.中小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原则、开发与实施[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8,10(05):254-255.
        [2]万晓琨.如何拓宽小学实践活动的途径[J].学周刊,2018,10(30):365-366.
        [3]关波,张倩李.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9,21(23):142-143.
        [4]关波,张倩李.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8,21(23):142-1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