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彬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 459000
摘要:为了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增强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我国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应运而生。中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教学,通过科学的课堂观察,立足于生物课堂,分别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几个方面,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养成,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形成生命观念,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 核心素养养成 课堂观察
有人感慨:80后、90后的人是父母包办的一代,这样一代人的后代大多是“6+1”的家庭模式,这让孩子们容易在人格的形成上出现问题。孩子们没有抗压能力,稍有不如意就会采用极端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给自己和亲人都带来不可挽回的伤痛。我们在课堂观察中也发现:现在的学生身体成熟早了,心理年龄却明显延后了;学生满足于现状,对生活没有目标,因此表现在学习上就是经常处于被动学习。这样的情况给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增强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我国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应运而生。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高中生物课堂也不例外,中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教学,通过科学的课堂观察,立足于生物课堂,分别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几个方面,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养成。
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生物学科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生物教学中通过观察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观察高中生物教材中与生命有关的信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观察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材料信息,引导学生构建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从而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终身学习能力。
一、观察课堂中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承担社会责任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知识按时间顺序呈现其实就是一部学科的发展史。学科发展史中所蕴含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让学生如临其境的感受那些先驱者们的孜孜不倦,感受那些先趋者们的成功喜悦,承担社会重任。
如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与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的细胞学说,它的建立过程就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该内容时,就要首先对该知识进行再认知,对该知识能让学生学到什么,掌握什么进行再确认。当我们知道细胞学说是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利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并经过严密的理论思维而建立起来的,它阐明了动、植物都以细胞为基本单位,从而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是多少科学家们经历了近三百年的时间才总结出来的,这说明:任何科学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去不懈探索,并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科学成果的取得必须有充分的技术手段作保障。
我们在学习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促胰液素的发现”时,在学生面前呈现法国学者沃泰黙的实验过程,让学生的心经历科学家的研究历程,让学生的思维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足迹分析,让学生感受到那种与成功擦肩而过的深深遗憾,让学生知道只有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从前人的研究中汲取“营养”,才能获得成功。学生在这样的一节课中会充满对知识探索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应该是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二、观察课堂中的生命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形成生命观念
我们在学习《从生物圈到细胞》这一节时,课后有一个拓展题提到“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否就是人工合成了生命?”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今天,上天入海无所不能,人造机器人也是日趋完美,但依然制造不了我们身上一个小小的细胞。在地球上,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没有与我们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我们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们都是无价之宝。
在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物》——水的时候,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常识引入:没有食物,人可以支撑七天;若没有水,人只能支撑三天!因此,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让学生们从这些很熟悉的生活常识开始这一节课的学习。还可以适度延伸该知识: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单细胞生物,随后才出现多细胞生物;最先出现的是水生生物,随后才出现陆生生物。那么我们人的十月胚胎史其实就可以看作是地球上生物进化史的缩影。十月胚胎起始于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过程中有鳃裂、尾等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生命诞生的神奇,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生命的伟大——生物进化史的缩影,让我们的学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
三、观察课堂中的材料信息,提高科学探究和理性思维能力
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日趋增高,不是说要求学生掌握多么艰深的理论知识,而是逐渐侧重于材料信息的提取、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这其实是一种终身学习能力的获得。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料信息,通过问题引领来加强这一能力的养成。
如《细胞核》一节中一个资料分析“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这个资料中有四则小材料,让学生去逐个分析资料得出相应的结论:资料1得出美西螈的体色是由细胞核控制的;资料2得出细胞的分裂、分化与细胞核有关;资料3得出变形虫的生长、分裂、摄食和应激与细胞核有关;资料4得出伞藻的“帽”形由细胞核决定。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有的学生回答的不完善,可以让其他学生去补充;也可以让小组讨论后,分小组来回答这些问题。学生经过分析讨论获得的结论总是记得特别牢,而且这个结论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信息提取并组织成专业术语表达的过程。这是一种能力,学生将会受益终身的能力。
生物学科是一门源于对生命探索的学科,是一门源于实际生活的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命探索让我们的学习更具有吸引力,实际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学内容,实验过程为我们具备新时代科研精神提供了一个个范例。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深度钻研教材,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立足课堂观察,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全面提高中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潘诚慧;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浅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11期
[2]孙江华;让生物走进生活 让学生情趣飞扬[J];成功(教育);2012年16期
[3]戴丰珍;董新姣;浅谈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的生活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年02期
[4]周琴;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08期
[5]刘金红;如何把现实生活融入生物教学[J];学周刊;2014年09期
[6]张敏;与生活“联姻”让学生更加快乐地学习生物[J];文理导航(中旬);2014年03 期
[7]王燚.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中学物理课堂观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