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下)第30期   作者: 何钰
[导读]
        何钰

        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中南路小学   421001
        【摘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借助数学知识,落实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实现多维成长,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做的研究。
        【关键词】
        学生发展   数学教学   合作
        
        弗赖登塔尔说:“对学生而言,与其说学数学,不如说学习数学化。”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从来不是单一目标,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思想,以实现学生知识、思维、能力、情感的可持续发展是数学教育的使命,对此我做了一点思考和实践。
        一、开展学情调查,找准学生起点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是教学的起点。现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途径非常多,家长,课外班的提前教学,教辅资料,网络资源的观看等都会让孩子提前学习到或零散,或肤浅,或单一的数学片段,孩子到底知道多少,哪里有问题,都是教师必须了解,并以此为基础确定难点,设计和开展教学的。课前的学情调查是了解学生学习需求,暴露盲点和错误,进行有针对性教学的有效方法。
        学情调查可以有多种方法,学生访谈,问卷调查,习题前测等,需要教师根据需要,设计简短的习题和问题让学生作答,然后进行数据分析,终以实证的方法帮助教师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例如:在三年级学习《认识小数》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卷:
        1、在生活中你见过小数吗?能举二、三个例子吗
        2、你认为0.1元是什么意思?写出来,画一画都可以。
        3、小数与分数、整数有关系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关系?
        通过前测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绝大部分都在生活中通过价格,身高、温度等就见过小数,会读会写,但是小数的含义,与分数、整数的关系却不清晰。因此教学设计中我们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理解小数的意义和与分数整数的关系,课堂实践也证明这样的定位是准确的。
        学情调查也不需要很多时间,简短的二三个问题,孩子用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教师对问卷的分析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但这样的实证调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价值追求,可以更好的保障教学效果。
        二、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
        传统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单打独斗,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同学和教师的帮助下,通过科学的探究过程进行知识探索,从而使其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加积极的学习体验,并最终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使群体的智慧有效转化为个体智慧,学习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安全有效的交流分享,从而获得最大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成果,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而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


        和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关注每个学生都要在学习活动中的发挥作用,更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深入参与,促进认知的深度发生,并能学习如何与人相处,提升学习兴趣。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首先对小组成员进行了稳定合理的搭配,不同背景的小孩,不同个性的小孩,可以互补,把他们安排到一个合作小组内,让小组中每个人的长处都可以发挥出来,同时每个人的短处也得到了弥补。帮助协调小组成员关系,调整学习速度,也注意防止“学霸”和“言霸”的负面影响。其次,蔡金法教授说“当学习任务超出个人能够单独解决的能力范围时,合作学习才会显得有价值。”所以,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应该是需要小组合作才能较好和较快完成的。例如我在教学《扇形统计图》时,设计了个人的课前调查活动,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则必须小组合作,通过汇总各个组员的调查成果,集体交流分析才能完成,学习单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方法给出了引导。教师的影响力退居幕后,而学生在充分讨论交流之后有思考有收获,充分体验到自主研究的成就感,学习信心大大增强。
最后,在学习过程中,把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作为一个目标来培养,而不仅仅是关注通过合作解决了什么问题。同伴之间相互支持,也相互质疑,使探究成果更为完善,培养学生在研究中充分经历“分析-猜想-解答-反思”的过程。这样,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会学习欣赏每个人在能力、兴趣、意见等方面的差异,充分体验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强大,从而发展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三、究其所以然,发展数学思维
        教师不能只是数学知识的搬运工,学生也不能只是知识的接收器。英国学者P欧内斯特(P. Ernest)说过:“数学教学的问题并不在于寻找最好的教学方式,而在于明白数学是什么……如果不正视数学知识的本质问题,便解决不了教学上的争议。”就是说,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呈现知识本身,更要追索知识产生的原因,形成的过程,产生的影响,寻根究底的过程就是学生数学化的过程,寻根究底的课堂也是学生数学思维成长,得到数学文化滋养的主要阵地。
        例如,在几何教学中,最多的就是各种计算公式的学习。例如常见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推导依据,与其他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在课堂讲清各个计算公式的这些道理,就是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做研究,从而培养学生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地讲理和推理的思维习惯,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但是,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并不是说所有的道理是老师讲,教师应该通过大问题和学习单的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追寻、阐述“为什么”,培养学生紧扣问题本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不求数学本质的理解,不问知识的来龙去脉,只用精讲多练、变式训练来掌握计算公式和解题技能。
        四、有趣有质的练习,助力素养提升
        练习是掌握任何知识都必须的环节,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特点设置有趣多样,同时又有思维含量的练习形式,会得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如带领学生阅读数学绘本,布置专题数学画,设计制作、测量类操作作业,进行调查计算、数学小研究等,丰富实践练习类型,能让学生更快乐更主动地去练习,同时在生活实践中找数学,用数学,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在二年级的《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学习后,我布置了数学画《进位1退位点,我想对你说》,学生通过将进位1退位点拟人化,卡通化,描绘出富有童趣的加减法竖式,并附上计算方法和温馨小提示,作业美观又充满了数学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既巩固了竖式计算的方法,也向自己强调了易错点的防范方法,班级中的交流分享更让孩子们对枯燥的计算学习充满了信心和兴趣。这样的作业既达到了巩固知识技能的目的,也提升着孩子的创造力和数学表征能力。数学学习应该是有始无终的,把数学学习和应用延展到孩子的生活和未来,让学生能自主持续的探究数学知识和方法,运用数学思维,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数学教育要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学生提供一个他们所需要的教育,我们就应遵循新课程的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于课前、课中、课后都立足学生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更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唐彩斌,中美数学课程与课堂教学比较——美国特拉华大学终身教授蔡金法访谈录[G]人民教育,2013.
[3]罗鸣亮,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