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鸿祥
厦门市翔安区马巷中心小学 福建厦门361101
摘 要: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缺的一项能力。尤其小学是打基础的关键阶段,更要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计算能力。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可以从创设情境、知识迁移、错例辨析以及习惯培养四个角度来优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计算教学;策略
引言
计算是整个数学大厦的地基,地基不牢则大厦不稳。在学生解答数学题时都会用到计算,然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学生对计算算理和方法的理解;注重通过题量的训练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忽视对计算的数据和符号的观察对比、辨析能力的培育;计算的过程与分析问题、逻辑思考等环节简单、机械,导致学生在计算环节常出现差错,正确率低下。因此,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计算速度,保证计算的准确率,教师需要对计算的教学策略进行反思与创新。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课堂上,精力不集中,不加思考就动笔。课下与这些学生交流后,笔者发现,学生们认为计算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显得无聊、乏味,加上老师的教学常常围绕“计算方法-计算练习”展开,机械、枯燥地重复。由于学生缺乏兴趣,导致课堂效率下降。因此,教师应重视如何激发学生计算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课堂趣味性去进行探究。
情境教学法可以起到吸引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作用。因此,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以将情境教学法适机融入到课堂的导入环节中,通过趣味的导入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保持较长时间、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分数的加减法”部分内容的教学前,教师就可以首先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为理解和掌握算理和算法奠定基础。教师可以以学生喜爱的动物故事作为情境背景:小兔子生日这天邀请了自己的3个好朋友来分享蛋糕。小兔子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后来又来了一只小动物,小兔子就把自己那一份蛋糕一分为二,将其中一半给了这只新来的小动物。请问,小兔自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生日分享蛋糕是学生们喜欢的事,创设动物角色能提升教学情境的生动性。因此,当教师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迅速被吸引,不由自主地跟随题目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产生学习“分数的加减法”的兴趣,从而在生活体验中去探究计算方法,掌握新知。
又如,在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定义中“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的理解较难,学生计算起来容易出现或者错误,总是会把其中一个加数与因数相乘,却把另一个因数忽略。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融入在游戏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驱动学生想象,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形象、生动。教师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孙悟空在西天取经途中遇到两个小妖怪,这两个妖怪本领不高,孙悟空使用分身术分别和两个妖怪厮打……学生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结构,体会“分别”的真正含义。
二、利用迁移,建构悟理
简便运算在小学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小学各个阶段都有安排简便运算。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利用迁移的方法来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欲望。
如六年级学习分数的简便运算,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分配律的简算有初步的印象,教师可以先复习整数、小数的运算定律,提出简算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往下探究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尝试练习,在尝试中学会转化、迁移。
在简便运算的练习课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编题。学生自主设计简算题,通过题组形式呈现,明晰运算定律在分数计算中的运用。学生运用习得的数学知识、理论、模型,再增加喜爱的情境,素材进行变题训练,在编中建数感,最终形成对于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
三、错例辨析,提升能力
教师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要注意收集学生在日常练习中出现的错例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算式、数据、符号的观察辨析,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关注数据和符号,培养数感和应用模型的意识。例如在简便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定律的知识结构特点设计易错题组,来提升学生简算的能力,因为它们的形式和一般的简便结构有些相似,学生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如:(1)175-75+25,175-(75+25);(2)390-90×3,(390-90)×3;(3)25×8÷25×8,(25×8)÷(25×8),(4)34×99+34,34×(99+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算式的关联对比,纠错、正解、反思等步骤,进一步巩固观察数据、符号、结构,再进行简算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简算能力。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师生不间断的努力,每天坚持练习,可以让计算功力大增。
四、习惯培养,提高实效
小学数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小学的计算以基础计算为主,包括口算、竖式计算和巧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时提高准确率,要遵循先准后快,先方法后速度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可以从审题、书写、检查等方面入手。
(一)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一要审数字和符号,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看能否简算,再动手解答。
(二)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时要按格式规范书写,数位对齐,字迹要工整、不潦草,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三)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估算是一种能力,是提升准确率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
(四)强调检查。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要认真地校对,做到不错不漏。同时要求学生养成合理有序地使用草稿纸,以便检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为有效开展计算教学,落实计算核心素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提升计算能力,教师应对计算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与优化。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要点、易混易错点,通过适当变题,深化知识理解;通过适当辨题,发展学生思维水平;通过尝试编题,提升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姜亚荣.探究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1):39.
[2]周敏.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0(10):49.
[3]陈碧凤.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探析[J].新课程,2020(3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