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盼盼
南宁市园艺路学校 530000
【摘要】想象力是拥有创造力的前提,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画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儿童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可以提高儿童画的课堂效率,提高儿童审美力和创造力,从小培养真、善、美的优良品质,呵护他们的健康成长。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儿童加以引导,培养儿童对画画的兴趣,改变传统单一固定传授知识的方法,有针对性,有活跃性的在课堂上与儿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将简单乏味的教学改为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儿童画教育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 儿童画教育 激发想象力 途径
【正文】儿童画教育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让儿童在观察物象形状,颜色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来充分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情感,初步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对社会生活中美的欣赏,提高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能力,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培养幼儿的想象空间,激发创造兴趣,提高观察能力,将他们大脑中的对物体的初始感知充分的表达出来。
一、激发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引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幼儿的知识能力水平,理解能力,逐步渐进,逐步深入的把握好教学度量,不断的提出问题,让幼儿进行思考,充分激发幼儿各种想象和创作,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创造不一样的答案。让幼儿自己理解绘画内容所表达的感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全身心投入绘画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从培养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运用游戏、故事等进行引入,激发幼儿对各种活动的兴趣。例如在课堂开始时为幼儿设计一个送花的故事,给幼儿讲“前几天小刺猬突然生病,现在小刺猬很虚弱,大家准备去看小刺猬”,故事一开始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并引发了幼儿们对小刺猬的同情,纷纷表示要给小刺猬送花,这时教师就可以教幼儿用红色的纸画华送给小刺猬,小刺猬这样就会很开心,教师利用幼儿对新鲜事物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课堂开始时就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住,为接下来的活动的进行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良好的条件和氛围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并尽可能在活动室的适当位置,有选择的摆放一些儿童喜欢的积木玩具和拼图玩具,以及在四周墙上张贴一些动物事物图案,尽可能地为幼儿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逼真的场景,同时还要准备一些手工材料,为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便利的条件。
二、让幼儿在临摹的基础上学会添枝加叶
首先学会临摹是初学者绘画最基础的能力,此外才能更好的创作。教师可以提供给幼儿一副画,但是提供的画不是让幼儿直接“照猫画虎”,而是在临摹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幼儿添枝加叶。选择画作的关键是学会取材,要选择可以让幼儿容易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画作。照着已有的画作绘画叫做临摹,在未完成的画面上添枝加叶叫做添画。添枝加叶是能让幼儿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幼儿往往能创造出老师想象不到的活泼图画。例如“今天是森林里小动物们去河的另一边参加生日会的一天,小动物们都可以怎样过河呢?你们用画出来告诉老师小动物们都可以怎样过河,好吗?“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幼儿有的会画用树叶过河,有的小朋友会画一朵大大的花,有的小动物可以直接游过河,还有的小动物们会一起造个桥。当所有小动物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过河以后,会一起高高兴兴的去参加生日会。幼儿们添枝加叶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活泼欢乐的气氛中,幼儿们创作欲也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学会欣赏幼儿的绘画,多鼓励和夸赞
幼儿们还处于生理机制发展不完善,手、眼、脑三者配合不协调的年纪,所以有时画出来的绘画荒谬混乱、不符合生活常识,但这就是儿童绘画的“奇妙”之处,它所展现的美好是无法言喻的。这些可爱的绘画作品,正是幼儿自娱自乐的结果,也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和内心世界的情感,是真、善、美品格形成的良好基础,而正是这种游戏启发了他们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能坐下来画几分钟,已经很棒了,这时应该不断的以各种形式鼓励他们的成果,例如口头表扬、奖励小红花,小礼物等。即使进步较慢的孩子,也会有闪光之处,哪怕是一点点也可以进行大大的鼓励,然后善意的提出一些小建议,坚决不能说出幼儿创作的“不对”“不好”类似的话来打击到幼儿,要使幼儿对自己的画产生一种自信心,从而使其创作欲更加高涨。
【结束语】教育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教育者对教育实践的不断思考以及对内容,对方法的不断调整,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以及措施的不断落实,教师应该不断寻找新的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从生活中发现美 在兴趣中创造美——幼儿园美术教育点滴谈[J]. 汤学军. 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8(05)
[2]美术教学要重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J]. 杨爱和. 教育革新. 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