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第30期7批   作者:乔裕
[导读] 初中生日常接触的人主要是父母、老师、同学等。因而亲子、师生和同伴关系成为了初中生的主要社会关系。

        乔裕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中学  
        初中生日常接触的人主要是父母、老师、同学等。因而亲子、师生和同伴关系成为了初中生的主要社会关系。由于大部分初中生的年龄处于青春期的开始阶段,此时青少年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从心理上逐渐离开父母,形成独立的内部精神世界。由此,青少年的情感重心发生转移,开始将目光投向同伴,初中生同伴关系的重要性逐渐显露出来。
        Hartup(1989)认为个体的社交能力主要来自于亲密关系中获得的经验,交往经验则来自于垂直和水平两个层面的关系。垂直层面是儿童和家长、亲属、老师等成年人间的人际关系。儿童与成人相处时,成人控制,儿童服从的情况极为普遍。成人提供帮助,儿童接受帮助;成人提供保护,儿童被保护。垂直关系体现的是“权威-服从”、“帮助-被帮助”、“保护-被保护”关系。交往双方在心理和地位上不平等,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在心理和地位上都有类似的特点。儿童可以在垂直关系中获得知识、技能、指导和照料。水平层面指儿童和同伴群体之间的关系。因处于相同的社会地位,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呈现的是更为平等互助的关系。同伴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和地位上具有明显的平等性,儿童从中获得能力发展的机会和情感支持。随着时间的变化,儿童所受垂直关系的影响逐渐减小,水平关系的影响却越来越强烈。
        进入青春期的个体往往表现得比较叛逆,是因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不断增长,心理上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愿意受父母和老师的控制,他们渴望体验自主性,从身心上都能够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此时,个体开始寻找家庭以外的新的理想客体,通过认同这些客体对象,青少年将自己与家长或家长期待的形象进行区分(李鸣,2003)。这个时候,青少年往往会用同伴作为自己的参照,通过将自己与同伴进行对比,进而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青少年渴望在同伴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和其他成员的尊重。青少年所需要的能够尝试新技能、表达新观念、自由和平等的人际关系环境也可由同伴群体所提供。青少年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通过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青少年学习建立和保持友谊、竞争、合作,获得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情绪理解、情绪调节和社会交往技能等方面的经验,获得安全感、亲密感、同盟感和归属感等。Furman(1985)认为同伴关系为个体提供了八种社会支持功能。友爱、亲密、安抚、陪伴、有益的帮助、可以信赖的同盟、肯定价值和归属感,这些社会支持功能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柴甜甜(2015)认为同伴关系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支持青少年发展社会能力。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中获得社会支持,体验安全感和归属感。良好的同伴交往经验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王希华等(2006)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人际关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学生在学校人际关系的困扰水平与其心理健康发展程度相关。学生因同伴关系体验到的困扰程度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显著大于师生关系的影响。
        可见,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同伴关系的作用举足轻重。首先,同伴为个体提供了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个体可以从中得到无法从成人处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了解自己及家庭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丰富对于社会的认识。其次,同伴向青少年提供了关于自我的信息,同时也是青少年进行比较的对象。再次,同伴群体为身在其中的个体成员提供他们所需的必要的社会支持。青少年可以从同伴关系中体验自身的社会价值感,培养社交能力并发展积极健全的人格。
        有两种同伴关系的理论被广泛提及和接受。①群体社会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家庭和同伴群体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并非长期,会随着个体的发展作用逐渐减小;随着个体对同伴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大,同伴群体成为影响个体的社会化发展的主要系统。②发展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受到很多不同系统的影响,这些系统相互作用,有界限也有交叉。而微系统(个体直接生活的系统,包括家庭、社区、学校等)对个体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深远的(曹文华,2016)。根据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初中生所处班级的同伴群体就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微系统,对个体产生着重要影响。


        邹泓(1996)发现个体的孤独感与同伴关系显著相关,早期同伴关系不良为日后个体适应社会困难打下了伏笔。同伴关系不良的个体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退学、逃学等。孤僻、压抑、冷漠、退缩等情绪问题也与之相关,严重者可能加入不良团伙甚至犯罪(邹泓,1993;邹泓,1996)。郭菲(2016)发现被拒绝个体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等,也容易出现辍学、行为问题或暴力犯罪。
        有研究认为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同伴关系的影响。受欢迎型学生和同伴关系不良学生的自我概念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自我概念与同伴接纳水平显著正相关,与同伴拒绝显著负相关,与朋友冲突和抑郁情绪显著正相关(周冬华,2015)。
        Wentzel(1997)考察了儿童同伴接纳程度与学习声望、课堂行为、自我规范学习、教师偏爱和成就动机等因素的关联。研究认为儿童不同的同伴接纳程度与以上各因素存在相关。例如受拒绝型的儿童缺乏学习活动兴趣,缺少自我肯定,冲动行为更多,老师偏爱很少,并被同学当作差生。李伟霞(2015)考察了初中生同伴关系与学业成绩的联系,认为同伴关系与学业成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更易被同伴接纳和喜爱,表现出良好的同伴关系。而受到同伴排斥的学生,成绩与同伴关系未显示出相关性。同伴关系与初中生的学业成绩究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有待于进一步考察。杨光艳等(2006)认为同伴关系对个体产生的影响与关系的亲密程度有关。亲密度高的朋友之间行为与态度上会彼此的影响,这种影响超过了一般同伴关系。
        杨晨晨等(2016)认为,同伴侵害、同伴拒绝和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跨年龄稳定性。如男生的同伴侵害和外显的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就高于女生。特别是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在遭遇同伴侵害时,男生更多会采取打架攻击、违反纪律等外显的方式进行发泄,而女生则更容易采取远离伤害、回避的方式保护自己,抑郁、孤独等内化问题往往相伴出现。可见男生和女生表现出问题行为的形式不同,但均与其同伴关系有密切联系,而同伴侵害还可进一步预测后期的问题行为,而问题行为又同样可以预测后期的同伴拒绝,形成恶性循环关系。刘宗君(2016)对同伴关系和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同伴拒绝对冒险行为正向预测作用显著。
        鉴于同伴关系在初中生的发展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者们考察了初中生同伴关系的整体情况。李支勇(2013)发现在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群体水平上,初中生个体数量所占比例中,普通型最多,其次是受欢迎型,受争议型最少,受忽视型和受拒绝型比例接近。
        介于初中生的同伴关系状况可提升空间大,有研究提出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营造和谐班级氛围,帮助改善同伴关系问题。而笔者也尝试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尝试,来增加一种改善同伴关系的可能途径,也为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研究增添更多的信息资料。

曹文华. (2016). 初中生班级人际关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硕士学位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柴甜甜. (2015). 初二学生同伴关系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河北师范大学.
王希华, 朱琼瑶. (2004). 学校人际关系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14(3), 258-260.
邹泓. (1998). 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 心理发展与教育, 14(2), 39-44.
Furman, W., & Buhrmester, D. (1985).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ir social network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1(6), 1016-1024.
Hartup, W. W. (1989).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significance.?American Psychologist,?44(2), 120-126.
Wentzel, K. R., & Caldwell, K. (1997). Friendships, peer acceptance, and group membership: relations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middle school.?Child Development,?68(6), 1198-12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