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微处入手,在细节中取胜——浅谈学校细节管理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第30期7批   作者:孔德义
[导读] 一个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细节的管理十分重要。学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孔德义
        安徽省池州市第三中学      247000   
        
        摘要: 一个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细节的管理十分重要。学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导致质量下降。一所学校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创出教育品牌,必须从细节入手,实施细节管理。因此对学校细节管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立德树人  细节管理   校园文化  教育质量观   面向全体           诚信
    
    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它精辟地指出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
        我校是一所市级示范高中,生源质量不是很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很难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易被调动起来,自觉学习能力较差,加上城区同类学校的你追我赶,竞争压力逐年增大,面对这些问题,要想学校能够平稳前进,学校必须从学校现状考虑,将忧患意识转化为方式方法,从细节抓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校在潜移默化中发展。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让“每一面墙都能说话”。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校园环境文化在对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学生起到很强的潜移默化的指引作用。“人能够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学校不断发展过程中,越来注意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性。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让每一面墙都能说话。”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的观点,这个观点是非常真确的,关键是让墙壁说什么话,让校园文化讲出来的“话”能够深得学生心。以前:学校挂的更多的是“以人为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等等成人能够理解但学生不一定话。现在学校换上了“仁义礼智信”方面的经典故事,用以陶冶学生情操,构筑学生健康人格。除此之外,校园中也不乏有非常具体的指导性标语,例如:针对老师教师教学的标语:“有考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变,举一反三”,这些教师日常的教学、作业评讲、授课等等方面做出统一的要求。也有针对学生日常学习和考试复习的指导性标语:“心中有书,心中有题,文科讲要点,理科重步骤”。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若能根据学生心理实际,创设更加精细的校园文化,就能起到一种氛围作用,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及时更新学校教育质量观,构建面向全体的教育观。
        尽管素质教育大讨论达成基本共识已经有30余年,但不可否认,教育质量等于学业质量,学业质量又等同于应试质量的认识仍然深深在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扎根,在以高考成绩作为升学的主要或唯一标准的时候,考试成绩等同于教育质量的观念仍制约着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基础教育究竟是要为学生迫在眉睫的升学准备还是应该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全面而健康的基础?这不得不让中国教育顶层设计的人重新思考了。据调查,对于大多数地区的学校,在处理学生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上,更多地陷在了现实利益的沼泽里无法自拔。

为什么呢?这有其生存的土壤:家长急功近利,都急切地盘算着孩子将来上哪所高校,是211工程还是985名牌大学;其次,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核的引导,学校当年的高考成绩都会是学校被年度考核的主要指标,而其他活动性考核只需能够提供相关文字信息和图片就可赋分,并没有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再次,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方向的牵绊。每年高考成绩揭晓时,社会和新闻自媒体关注最多的还是哪所学校出了状元、哪所的达线率等方面。旗随风动,在这种功利指引下,不少学校被绑上了“应试”的战车。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真正进入以质量为核心的时代,传统的以单一学业为唯一指标的教育质量观必须加以修正,取而代之的必然是整体的质量观,讲究效益的质量观,是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学校教育不是在真空中发展的,社会教育质量观的更新需要一个过程。但现在的学校教育一定要有自己的坚持,学校要有自己的定力。我校通过开展对“最后一名学生关心起”活动,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对“最后一名学生”放弃,对整个社会来说,似乎微不足道,而对一个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却是一大悲剧;对一个教师来说,是犯了一个不可弥补的错误。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个体,处于发展中的个体。“最后一名学生”也有其闪光点。我们应对他们科学地施爱,启发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关心最后一名学生”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师“关心最后一名学生”的用武之地。“最后一名学生”能不能产生学习动力,有所长进,课堂教育至关重要。
        (1)好的心态。心理学指出,心态是人在某一心理活动之前的准备状态和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任何教学过程都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必然使人的情绪或情感发生变化,心态好,效果好。一上课,教师对“最后一名学生”有好的心态,师生之间好的情感就油然而生,双边活动就能和谐地开展。“最后一名学生”在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句赞许,一个肯定中获得无声的鼓舞,从而唤起求知的欲望、进取的信心。
        (2)以褒为主。“最一名学生”大多数自卑感很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最后一名学生”要充分掌握表扬的艺术,对他们的课堂表现做到肯定为主,表扬为主,在他们成功地回答某一问题时,要从该生的学习态度、进取意识肯定起,使之产生不竭的动力;在他们回答问题失利时,亦要肯定,说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供参考、供比较的答案;或者从语言规范、书写的工整等方面找其闪光点予以肯定;即使他们成绩确实不理想时,教者也要以与过去比较,以伟人也曾失败为例,予以鼓励。总之,一堂课下来“最后一名学生”要在精神上未受任何刺激,思想还未背任何背袱,一直保持愉悦的最佳状态才好。
        (3)多开小灶。“最后一名学生”毕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难遂人愿。此时,教师要多帮助,多开小灶,使其吃饱吃好。“小灶”内容多种多样,作业多面批,及时指出错误;检查多反复,经常检查他们所学知识,不怕搞反复;考试重总结,一场考试下来,帮助其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指出今后的学习路子和方法,不断增强其进取的信心。
        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怎样去推进素质教育,则需要许多具体措施,“从最后一名学生关心起”是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位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力量,花最大的气力,把这一方面的工作做好。最终实现面向全体,发展全体的效果,将每一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作为教育的目标和落脚点。
        一个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细节的管理十分重要。学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导致质量下降。一所学校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创出教育品牌,必须从细节入手,实施细节管理。因此对学校细节管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铁军 王凯《给校长的101条建议》2015
        2、《人民教育》2015.24
        3、白岩松《白说》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