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强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214421
摘要:新时代劳动技术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为目标。适应新时代,融合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再塑劳动新形态,使学生及时感受到最新最好的劳动技能与方法,学习生活与时代同步。
关键词:劳动技术;劳动教育;新样态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意见中要求,把握育人导向注重劳动观培养。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手脑并用,体力为主。体现时代特征——新技术、新业态。强化综合实施——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坚持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丰富多彩。 本文就如何体现时代特征,开展好劳动技术教育谈几点看法。
什么是劳动?劳动主要是指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按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商品生产体系中,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马克思给我们下了这样的定义:“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让劳动力的卖者为其提供劳动。”
什么是技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手册》中,给技术下的定义:“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在一项发明、一项外形设计、一项实用新型或者一种植物新品种,或者反映在技术情报或技能中,或者反映在专家为设计、安装、开办或维修一个工厂或为管理一个工商业企业或其活动而提供的服务或协助等方面。”
劳动技术教育是把劳动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性劳动的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准备一定的条件。
由此可见,劳动是一种具有时代特点和相关技能的生产、生活活动,如果学习了劳动的技能和方法,就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反之就会使劳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此外,新时代劳动技术教育应当在传统劳动项目的基础上彰显时代特点,适应当下的生产生活现状,满足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新时代劳动技术教育应有的几个新样态:
一、融合课程资源,突出劳动观教育。各科教学中融合劳动技术教育的要求,思政课、语文课等渗透劳动观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等课程教给学生劳动方法。综合实践活动、社团课程如:工艺制作课程、营养与烹饪课程、园艺课程、创客课程、植物栽培课程、养殖课程、木工课程、布艺课程、发明创意等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二、凸显学校环境资源的优势,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立足学校,立足本土,充分发掘优势资源。发掘乡土资源,渗透乡土劳动教育。对乡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进行梳理和归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喜欢的课程进行技能学习,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比如:陶艺、刺绣、竹艺等。激活课堂能量,渗透学科劳动教育。各科教学中有大量的劳动教育资源,比如生物等学科中就有种植、养殖的技能和方法,学生在家庭进行实践。物理学科中就有电学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电器维修。
盘活闲置土地,渗透耕读劳动教育。把学校现有的闲置种植园还给学生,让他们按照时令季节,在其中种植他们喜欢的蔬菜,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培养他们的敬业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再塑服务性劳动的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激发大爱情怀,渗透志愿劳动教育。例如:小区垃圾回收,社区公益服务,社区文化服务等。垃圾回收项目可以拓展为垃圾收集、垃圾分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子项目进行学习、研究及劳动。社会公益类项目可以策划智能化独居老人的生活管理与服务、社区停车位的智能化利用、社区服务公益岗位之营养餐供给可行性研究与实践。社区文化服务项目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和社区环境进行种植养殖项目的领种、领养,艺术创意墙绘制,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参与文化沙龙活动,让社区资源与现代生活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新形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把握新时代劳动技术教育的要求和特点。重视知行合一,重视创新与传承合一,重视劳动体验与学科学习合一,引导学生将创新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探索“互联网 + 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新形态,充分彰显现代科学技术,将知识生产和科技创造等形态的劳动纳入劳动教育当中,彰显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比如:滴灌技术的应用、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智能农业、无土栽培、管道种植等,让学生切身感受科技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对劳动效率的提高和工作环境的改善,激发他们创新创造的热情和信心,增加智慧劳动与创造性劳动的经历。特别要重视新媒体、自媒体对劳动教育的辐射和影响。比如抖音、快手上有丰富的劳动技术教育影像资源,教师要善于搜集下载,整理归类,并分享给学生。使学生及时感受到最新最好的劳动技能与方法,学习生活与时代同步。
五、完善校内外协同推进劳动技术教育的运行机制。完善课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围绕劳动教育目标,兼顾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拓展和开发利用多种劳动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强化劳动资源开发的主体力量,与企业、社区、农场等建立稳定联系,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践场所和设施设备。鼓励学校购买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保险,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确保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时的生命财产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动教育作出重要批示指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他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新时代劳动技术教育不是仅仅教学生掌握一门技能或技术,而是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生活能力、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认真负责、团队合作、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品质。学校可依据校情、学情因地制宜开发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建构多层次、多梯度课程体系,探索兼具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的系列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生活化、真实化的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参考文献:
[1] 姜朝晖 赵鑫. 充分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J]. 中国德育, 2020(21):71-72.
[2] 李永亮. 激活与渗透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行动应答[J]. 人民教育, 2020, (3-4):P.34-35.
[3] 郝志军.哈斯朝勒.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是推进劳动教育的根本渠道和途径[J]. 人民教育, 2020, (8):P.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