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
山东省临沂市临沂白沙埠中学 276000
摘要: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关注初中主题班会活动促进养成教育的有效组织模式、评价模式,提出“实践学生自主组织管理主题班会活动”的观点,同时提出“将主题班会活动作为学生日常习惯养成、思维养成、行为模式养成等结果的评价平台”这一主张。就此帮助我们明确研究的目标和实施方向,有助于明确相关活动主题的目的性。通过引入大量管理学的组织、统筹、评价策略,拓展了我们的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价思维。而班级集体活动模式的创新在实践中体现出了对学生参与意愿、创新参与模式的吸引力。
一、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出适合初中阶段班级组织与实施主题班会活动的有效形式,包括计划、管理、执行、评价等层面的策略。针对初中生群体的成长发展特点,构建“还主题班会活动于学生”的班会实践活动情境,让主题班会活动成为是学生个人风采、综合素养、自我省思、凝聚班级“团魂”的平台。同时为初中班主任构建一条以组织策划主题班会活动提升自身综合班级行政管理水平的路径。在特色主题班会活动的纽带作用下,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理解,进而促进班级和谐发展,构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真诚赏识的班级学习氛围。以整体氛围水平的提升激发班级学生习惯、语言、思维、情感、行为模式、能力等要素得到良好地养成。
(二)研究意义
以高效的组织管理手段、激励手段、多维评价手段对初中主题班会活动进行组织管理,为班级管理构建各项要素凝结力强的管理模式。帮助学生在这样的班级管理活动组织形式中建立正确的自我价值意识,与同学、教师构建默契合作的人际关系,且在该情境中获得自主发展层面需要改进与提升的能力要素反思。让有效的班级管理组织形式成为班主任高效管理班级工作的“利器”。
(三)研究假设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应用于初中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基于本课题研究成果中“以学生为班级活动组织管理主体”与“实践学生自主组织管理”的观点,能够为初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提供“最大化争取班级管理战略同盟”的思路。
(四)核心概念
1、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学生和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它既是德育工作实施的试验田,也是班主任教师突显专业化的表现舞台,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空间站。
2、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使初中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最终全面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 养成教育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习惯、人际习惯以及学生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3、初中阶段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独立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并且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还会表现出表达个性化主张、行为的欲望。这意味着我们在探究初中主题班会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模式时,需要充分地考虑到参与者的年龄段特征、心理特征、行为模式特征等要素。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所学习和借鉴的相关理论涵盖两大层面。
1、“主题班会活动”这一教学管理情境构建的理论基础
包括学习型组织理论;伯恩提出的“沟通分析理论”;管理心理学项下的激励理论;教育心理学项下的教育激励理论;泰勒提出的“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布鲁姆的教育评价理论。
首先,我们认为在当下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交互关系越来越紧密的社会协作环境下,学校作为教育领域的组织管理机构,在很多管理情境中有必要借鉴、引入管理学中的相关管理理论或管理模型。在初中教育阶段,班级作为一般化教学行政管理的最小单元,无论从教育本职还是组织管理需求两个方面来看,组织并实施主题班会活动这一班级团体活动形式,都可以紧密依托“学习型组织理论”,让学生、老师都能够在该活动情境中实践“发现、纠错、成长”;确保班级整体构建“自我学习机制”;激发活动实践的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学习、思考和创新能力提升。
伯恩认为,沟通分析主要的辅导目标,是帮助来谈者达到“我行——你行”的生活地位。在沟通分析中,辅导者遵循沟通分析的原则,并让来谈者使用这些原则来分析与改善自己的行为。“沟通分析理论”在本课题研究中的应用表现为:基于主题班会活动形式,构建了多元化的“来谈者”和“辅导者”角色、关系。打破了“教师”与“学生”普遍情境下似乎二元对立的立场。通过构建主动沟通表达与倾听的集体活动形式,有效促进差异化思维得到交融,并提升不同思维、态度立场的包容性。更能够帮助价值、态度、情感单一的参与者,拓展个人的人生格局,实现各方面要素养成。
即便是在无意识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任何班主任都会应用到激励理论。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这些激励理论进行了整合,并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需求,对这些理论进行适应性的描述。在我们主张“以学生为班级活动组织管理主体”与“实践学生自主组织管理”的观点时,采纳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同构建针对初中生的主题班会活动能够有效满足学生“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同时,我们认为综合型激励模式,即“将行为主义的外在激励和认知派的内在激励综合起来”。以主题班会活动承载学生与老师的“努力、成绩、个体品质和能力、个体知觉、内部激励、外部激励和满足”等要素。
李祖超在其《教育激励论》中提到的“信任激励”“表率激励”“感情激励”等模式也给本课题的研究带来了有益的启发。
通过总结过去的班级管理经验和组织班会活动的经验,我们发现,在我们关注计划与过程的同时,常常忽视了对活动本身的评价环节,以及忽视了对活动参与者进行有效评价的环节,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促使学生在主题班会活动中实现各项要素的良好养成是我们的核心教育目标和活动目标。为此我们借鉴了相关的评价理论来构建教育组织实践的“闭环”。
2、“养成教育”这一研究要素所基于的理论
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养成教育”的深刻哲理,《荀子·性恶》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提出了人性中的恶与缺陷需要通过后天的教化和个人的努力攻克“恶性”,建立纯真至善的德行。在“教化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养成教育”需要持续学习、实践、积累、沉淀的观点。
从当下的相关理论体系来看,除了聚焦“养成教育”方向的理论外,很多细分理论关注的是养成教育向下的各项素养。比如说,习惯养成、思维养成、能力养成、计划养成等。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让我们看到,纵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养成教育项下的多个具体目标,但按照这些目标的优先序进行排列,“习惯养成”则是其他目标的根基。
(二)相关研究成果
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作为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先行者,在养成教育的实践层面体现在教育立法保障、区域教材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家庭教育等各个层面。研究领域设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宗教等。随着各国对青少年成长能力要素进行细分,一些关注具体发展要素的理论被提出来,比如说,美国心理学教授Carol S.Dweck在其《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出了养成成长型思维的理论。
随着教育理论不断发展,近些年我国的教育领域对养成教育十分重视。比较突出的成果有:林格所著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他提到“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此外,还有《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提到“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
有周宏,高长梅主编的《养成教育全书》;由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习惯养成教育读本》;何德凤所著的《心桥-学生养成教育400条》等书籍著作则从指导层面提出了对青少年实施习惯养成的一些指导方法。
通过检索万方知识数据服务平台发现,与“养成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数据超过13万余条,研究内容覆盖各个教育阶段。针对初中阶段的教育问题,导向“养成教育”方向的研究数据仅有1.2万余条,说明该阶段教育对养成教育领域的研究关注度比较低。通过检索数据发现,在初中班会活动中,对养成教育有所关注的研究仅有28条。说明本课题研究尚且处于该具体方向应用策略研究的先驱位置。也意味着本课题创新理论或实践模型的研究,将为养成教育的相关理论和主题班会活动组织、实践相关理论的应用,构建具体的实施路径、应用情境和评价手段。将顶层理论落实到教育实践的细节之中。
三、研究程序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以临沂白沙埠中学周一的主题班会为主体,探讨初中主题班会活动促进养成教育的行动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收集的文献资料包括:国内外相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学、教育管理学,以及我国传统国学中有关“养成教育”方面的思想与主张。
2、调查研究法
(1)问卷调查研究法
设计针对学生的《初中生习惯养成与价值观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较为客观地了解中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探究目前中学主题班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养成教育的困惑。
设计针对初中班主任的《初中主题班会活动实践情况调查问卷》,以此较为直观地了解班主任在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的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为本课题研究制定的策略、方法、组织活动模型提供事实依据。
(2)访问调查研究法
为了防止调查问卷实施过程中具有主观引导倾向的弊端,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对一些学生和班主任进行面谈与交流,以直观反馈的方式为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提供依据。
3、行动研究法
基于以上两个部分的研究,设计出适合我校初中各个班级实施的主题班会活动组织与实践策略,在该策略中将重点论证不同养成要素所导向的班会主题设计方式。在课题研究期间,将设计出3-4个具体的主题班会活动序列,并按计划落实主题班会的组织、活动、评价流程。以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论证本课题研究中所提出的理论和模式的有效性。
4、案例研究法
通过调研及个案研究,比对、研究,深入了解实验推进情况,从现有养成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出发,为其合理有效地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习惯,达到教育目的。
(四)技术路线
四、研究发现或结论
第一、重视初中生的自主实践意识,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实践能力。让学生成为主题班会活动的积极组织者、执行者、参与者,这个过程会自主驱动学生的各方面素养、能力得到提升,在无形中形成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检验与约束机制。
第二、在实践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和谐相融的教学管理模式,消除教师与学生的二元对立关系。
第三、在实践主题班会活动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需要基于活动主题,明确每一次班会活动的教育目标。根据班级教学实践或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分别从能力养成、习惯养成、计划养成、思维养成、行为模式养成、知识养成等方面制定班会活动的主题和实践形成。主题班会的活动形式可包括:具有对抗性的辩论活动;具有演讲性质的主题发表活动;具有娱乐性质的表演活动;具有关怀性质的与外部福利机构进行对接的活动;具有知识边界拓展性质的“专业知识学术讲座活动”“学习方法交流活动”“心理辅导活动”等等。
第四、主题班会活动可以作为班级检验学生和老师阶段性学习成果、工作成果的契机,但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也不是终点,在实践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需要形成利用好主题班会活动的“工具性”意识。
第五、只有具备科学评价环节的主题班会活动,才具有真实的实践意义。在具体的主题班会组织与实践过程中,需要兼顾评价的稳定性、科学性、灵活性。并且在实施评价后,需要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持续跟踪反馈机制”,确保在上一阶段学生、老师没有解决的关于养成要素的问题,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进或进步。
五、分析和讨论
第一、在本课题研究中提到的两大研究要素所依托的理论,每一项理论并不是独立应用的,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这些理论呈现出相互交织、印证、论证的关系。帮助我们以更加客观的视角,提出初中主题班会活动促进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第二、让学生基于主人翁意识,将主题班会活动中获得的启发拓展应用到日常的学习活动中。能够保证初中主题班会活动的影响力长时间有效。
第三、聚焦主题班会活动环节的设计与有效性时,需要对其在班级教学管理实践中的效用与实践情境进行延伸,沟通各个管理环节相互促进的管理情境。
六、建议
(一)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有待改进之处
第一、鉴于主题班会实施的模式并不是单一的,因此,主题班会活动实践的更多可能性需要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才能更为完整地体现出来,这便需要我们在后续的教学管理中,创造机会,继续探索以主题班会活动的形式促进养成教育的实践模式。
第二、本课题研究中实施调查问卷和访问调查环节的研究对象数据样本是比较小的,不足以代表大范围初中班主任或学生在各项养成要素或实践主题班会活动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更适合应用在学校范围内。
第三、建立本课题研究所涉及的理论范畴比较广泛,因此我们在对一些相关理论进行研读学习的时候,出于课题组研究成员知识结构的有限性,可能不一定对相关理论理解的完全到位。
(二)获得的启示
主题班会活动作为初中班级教学管理中的一种有效实践形式,在实践过程中,班主任有必要充分关注他的有效性,但不能把这个教学工作环节作为“万灵丹”来使用。班级教学管理工作的成功取决于每一个教学管理环节的衔接与班主任持续性的经验积累,因此,有必要对其在促进养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定位”加以明确。
同时教学管理的成功,离不开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作用,因此,满足初中生的自主管理与实践需求,将对推动班级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七、参考文献
[1]钱丽红,田昌海.初中主题班会活动中师生互动方式的改进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10):80-81.
[2]王丽恒.初中主题班会创新设计与组织方法探索[J].魅力中国,2020,(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