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下)第30期   作者:何海煜
[导读] 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行为导致当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何海煜
        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建新小学  530216

        【摘要】: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行为导致当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目前,虽然人类已重视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对目前依然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效增强全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刻不容缓。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儿童认知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可塑性很强。这时期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都会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以及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意义非凡。基于此,就当前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薄弱,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欠缺的问题,本文从小学语文课文及课堂教学的独特优势入手,初步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切实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效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        渗透        生态文明        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对学生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有效途径,树立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的必要性、涵盖内容以及实施途径等三方面进行研究。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全球背景
        “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一致认为:生态文明呼唤教育转型,后现代生态文明亟需新型人才,时代呼唤一种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新型教育。这一学术思想共识的确立,标志着作为现代化工业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以升学为目的的现代化教育必须转型。而转型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特别是从中小学抓起,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此后,国际组织也相继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组织了一系列的生态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目的就是让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二)国家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作为科学发展观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因此,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必须要承担起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祖国后备人才的重任。
        (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语文课程标准》则注重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渗透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的意识。这充分说明,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已被当今社会认同并渗透到了中小学课程当中。作为语文学科教学,都应该把语文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大致梳理和归类,发现不少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经过初步整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生态警示性教育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小村庄消失的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没有环保的意识,贪图眼前利益,致使村庄最后消失。它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建设有着特别的警示作用;《去年的树》这篇童话故事提示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树木,这样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生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以此告诉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以及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原因,说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平衡已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大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则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强烈抨击了人们对罗布泊的随意破坏,并警示人类如不保护和抢救自然,必将带来更大的灾难和惩罚,呼吁人类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二)生态自然观教育
        如:《小小竹排画中游》对两岸树木、禾苗的描述,饱含着赞美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了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产生喜爱西沙群岛、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珍珠泉》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迷人的张家界》写的是湖南张家界迷人的奇山秀水,表达了对张家界景色的热爱、赞美之情。点出了张家界举世无双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桂林山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景色奇异、色彩绚丽的山水画,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牧场之国》课文则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索溪峪的“野”》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
        (三)生态平等观教育
        如:《小熊住山洞》写了一个意在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的童话故事。《两只鸟蛋》讲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的对小鸟的关爱,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父亲和鸟》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应是十分和谐、十分融洽的。《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以及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老人与海鸥》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

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情。《跑进家来的松鼠》表现出作者全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赞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场景。《敬畏自然》中作者认为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四)生态科技观教育
        如:《春雨的色彩》以富于童趣的语言写了小鸟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一童话故事。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反复诵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火车的故事》是一篇介绍火车种类的常识性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以及火车提速、修建青藏铁路等有关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展现了我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借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环保意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让学生既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还可以汲取自然界科学知识的琼浆,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揠苗助长》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 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果园机器人》是一篇能体现科技神奇的文章,让人感受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要求是发明创造的动力。学生读后会得到有益的启示。《电脑住宅》让学生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激发热爱科学的兴趣。《呼风唤雨的世纪》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农业的变化真大》一文中,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五)生态消费观教育
        如:《松鼠和松果》是一篇写松鼠的童话。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体会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失物招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读文感悟中矫正不良行为,自觉养成爱护卫生的良好习惯。《给予树》讲的是在圣诞节前夕,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教育了学生从小要有正确地消费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
        (六)生态法制观教育
        生态法制观教育内容较广泛,在教材中的表现不够明显,经过梳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国情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类。如:《萄葡沟》、《草原》《各具特色的民居》等课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同时,应介绍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推翻了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压迫,拯救了中华民族才建立了新国家,才有辉煌的今天。在《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中,让学生了解乱砍滥伐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必将收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要自觉保护自然环境,教师还应及时向学生宣传《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知识。在《珍珠泉》一课中向学生灌输保护水资源,保护文物古迹的知识,宣传《水利法》知识;在《奇妙的动物世界》一课中,激发了学生了解动物、爱护动物的情感以及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并适时宣传《动物保护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爱国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类。如:《小英雄雨来》、《珍贵的教科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战争题材的课文时,让学生在了解了战争年代中人们的艰苦生活、顽强斗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虎门销烟》历史英雄人物课文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就要维护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反对分裂,及时渗透《反分裂国家法》等的有关内容。学习《长城》《颐和园》《圆明园的毁灭》等文化古迹教材,要告诉学生战争给我们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和侮辱,从而激发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情。
        3、人文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类。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很多人文法制教育资源。如《中彩那天》一文中,让学生懂得诚信比物质财富更珍贵,非法所得、非法占有也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让法制教育在孩子大脑中升华。《她是我的朋友》、《我为你骄傲》、《卡罗纳》等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哲理,在思辨中懂得谦虚,勇于承认错误,孝敬父母及关爱他人,努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少年。学习《万年牢》一文,要将父亲合法经营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紧密联系在法律法规上,向学生进行《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教育。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及地方性教材的编写十分注重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充分适应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材,依托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战场、主渠道,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树立生态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二)在生活中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生态环保宣传和志愿行动,用实际行动为保护环境出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为长大后努力实现美丽中国梦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同时要求教师要结合中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开展有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自然法则
        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生活动的受限,学生的认识也较狭隘。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班班通”等教学设备的补充,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弥补,使学生可以在课外观看展示自然法则的相关视频,更直观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国及我国,特别是本土在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建设中取得的优秀成果,使生态文明意识根植在学生心中。
        新的文明形态呼唤新的文明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因此,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教学资源,深入挖掘其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涵,对学生适时渗透,使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
 
作者简介:
        何海煜,男,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建新小学,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联系地址: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建新小学   邮编:5302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