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效果好吗?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期   作者: 张国勇
[导读] 中风又将其称之为脑卒中,属于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
        张国勇
        南充市中医医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中风又将其称之为脑卒中,属于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在全球范围内脑卒中的死亡概率一直居于榜首,存活后的患者大多遗留着失语、偏瘫以及吞咽障碍与情志抑郁等相关后遗症,其中最为常见的后遗症表现为偏瘫。偏瘫对于患者运动功能具有严重影响,目前对于中风后偏瘫并无特效治疗措施,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西医治疗措施主要以患者恢复过程展开分期、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结合理疗、药物以及手术等多种方式,但是在应用以后存在康复周期漫长的弊端,患者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以及经济负担。针灸作为一种比较传统的中医治疗措施,历史比较悠久,在中风后偏瘫患者治疗期间可以发挥理想的治疗效果,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显示,在中风后偏瘫治疗期间应用针灸治疗措施具有积极意义,可逐步发展成为中风偏瘫的辅助治疗措施,那么中风偏瘫治疗期间中医针灸的效果到底如何呢?

        在中风疾病治疗期间应用中医药源远流长,几千年以来,虽然中风在中医治疗期间属于疑难杂症的一种,但是取得的效果较好,其中针灸应用较为广泛。不管效果多么理想的针刺方式,在落实之前都需要对患者实施辩证分型,根据患者证型选择合理的针灸措施。一般情况下辩证分型如下:在病情发展期间,中风病急性期可以划分为经络、脏器等类型,中脏腑又划分为脱证、闭证,闭证可划分为阴阳闭,目前经络可以将其划分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气虚血瘀型以及痰热腑实型,不同证型所采取的针灸措施不同,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1.针灸治疗措施
1.1体针治疗
        体针治疗措施具有较多类型,包含针刺夹脊穴、经筋刺法以及针刺拮抗剂等,其中针刺夹脊穴在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经筋刺法在筋肉拘急的筋痹治疗期间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取得的效果和传统针刺进行比较具有明显优势。而针刺拮抗剂治疗措施是指遵循交互抑制原理所形成的一种治疗措施,在应用以后可以改善肌张力情况。此外体针治疗措施还涉及醒脑开窍法、调和阴阳经刺法,醒脑开窍法和传统针刺治疗措施具有明显区别,在应用期间主要强调恢复脑组织功能,辅助应用疏通经络,取得的效果理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调和阴阳经刺法对于缓解中风以后的上肢痉挛性偏瘫具有确切效果,可以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平衡功能,应用价值理想。
1.2电针治疗
        电针在中风偏瘫治疗期间通过微弱电流进行治疗,在应用期间可以准确控制刺激量刺激类型,有利于代替手动针刺。一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和不同的针刺措施结合,在不同疾病中发挥的治疗效果也不同,对于提高针刺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明显改善偏瘫肢体痉挛程度以及运动功能,在应用以后患者肌力、肌张力以及痉挛状态都可以有效改善。
1.3头针法
        头针法在针刺治疗期间利用头皮针和体针展开针刺治疗,还有部分学者在治疗期间可以辅助导向性训练,进而起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标,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痉挛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推动作用。
1.4火针法
        火针在临床上又将其称之为燔针或者蟀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将针尖烧红以后刺入到相应的穴位,可以发挥整体针刺疏通经络以及火力温经散寒的功效。因中风偏瘫患者会因天阴转阴导致临床症状加重,因此在临床上常常使用火针进行经筋病以及痹症的治疗,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可以调整微血液流变学以及局部组织代谢,进而增加局部营养,在改善肢体关节痉挛状态以及降低周围神经兴奋性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促进肢体功能尽早康复。
1.5小针刀
        小针刀主要起源于古代九针,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结合了解剖学以及生物力学,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松解粘连软组织。因中风偏瘫患者长期肌肉挛缩,存在肌肉粘连现象,长此以往出现残疾,在病情发展初期应用小针刀治疗措施可以松解粘连,降低肌张力,为康复训练奠定基础,同时可以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2.分期治疗
2.1偏瘫迟缓期
        中风后处于偏瘫迟缓期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一侧上下肢存在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情况,随意肌麻痹属于主要的临床表现,在治疗期间结合针灸以及康复训练对于改善肌张力具有确切效果。例如,在患者采取康复训练的同时应用常规针刺治疗,选择内关、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进针,将进针深度控制为26.7-33.3mm,每分钟捻针10次,治疗以后取得的有效率可以达到93.3%之高。或者患者也可选择电针和康复训练方式,在床旁电针治疗的同时配合良肢位摆放,在早期软瘫期治疗后取得的效果显著。
2.2偏瘫痉挛期
        中风偏瘫处于痉挛期的患者特征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肌张力过高,存在腱反射亢进现象,患者在移动身体时表现为异常的运动模式,如果不采集合理的康复训练以及针灸治疗措施可能会形成永久性的异常姿势,带来肢体异常障碍,因此患者康复治疗至关重要。针对偏瘫痉挛期患者在采取康复训练的同时选用针刺治疗,取后溪、申脉等穴位展开针刺,取得的治疗有效率可以达到92%。此外联合应用康复训练以及浮针再灌注技术在改善中风患者的手痉挛程度以及手功能方面的效果已经得到了临床证实,取得的效果远高于单纯康复训练。还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表示电子经穴治疗仪、电针、腹针、互动式头针以及靳三针和温针配合康复训练模式都可缓解患者痉挛程度,改善生活能力。
2.3偏瘫相对恢复期
        中风偏瘫相对恢复期主要是指在疾病发生以后的第四个月到Brunnstrom分级达到V级以上,处于此阶段的患者大多痉挛逐步减低,关节出现分离运动,协调性逐步恢复至正常状态,具有较高的环境适用性,为患者尽早恢复至正常生活依然需要加强针刺治疗,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在部分临床研究资料中提出,头针结合康复治疗取得的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患者恢复效果较为理想。
        小结:针灸治疗措施具有整体性、双向性的调节作用,在中风以及脑卒中治疗期间发挥了独特效果,此外针刺治疗措施在临床应用期间突出了价格低廉、方法多样以及治疗效果明显的优势,因此在中风偏瘫治疗期间被广泛应用。但是针灸治疗措施在临床应用期间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针刺时间、强度、穴位选择、针刺手法以及治疗效果都没有统一规范。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医学逐步意识到了中风偏瘫患者治疗期间应用针刺治疗以及康复训练措施属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尽早恢复的必要手段,在各个时期内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发挥了独特优势,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