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卿
四川八一康复中心四川成都( 611130)
中心静脉输液技术在当前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如重症、肿瘤和常规外科治疗等,通过特定装置在患者体内,以便于输入液体、血液、药物和营养支持等。当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中心静脉导管主要有植入式静脉输液、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为临床给药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但由于管径较为狭窄,输出液体时流速较低,导致在治疗期间易出现堵管的并发症。临床相关研究发现,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堵塞发生率可高达20%以上,并且随着置管时间延长而增加发生率。导管堵塞需要进行溶栓治疗,或者拔管、重新置管等。这样一来,不仅增加患者的治疗痛苦,还会浪费医疗资源,增加感染风险,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早期康复。如何判断导管堵塞,如何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的主管发生率,相信本文会给您答案。
1.如何判断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指的是置入患者血管中的置管部分或者完全发生堵塞,使药液的输出存在困难。当存在以下表现时,需要警惕导管堵塞:给药时输注存在难度、有明显的阻力感、回抽时不见血液、输液速度显著下降或者停止输注。导管堵塞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在给药期间有导管堵塞现象时,需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置,避免发生危险。
2.导致导管堵塞的原因有哪些
当前临床普遍认为导致导管堵塞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分别是机械性、血栓性和非血栓性因素。
2.1机械性因素
机械性因素与操作有关,如缝合过紧导致导管被压迫、导管反折、继发性导管异位、导管夹闭综合征等。导管夹闭综合征指的是解剖位置不当,使输液向的导管在通过患者锁骨、第一肋骨夹角时对导管造成的压迫,这种压迫导致导管被挤压,进而出现堵塞,影响药液的正常输注。
2.2血栓性因素
导致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有: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明显下降、血管内皮损伤等。导管属于外来刺激物,置入后会对机体产生影响,随着血小板的活化过程推进,大量血小板会在导管表面聚集,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研究发现,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的含量超过350×109/L时,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D-二聚体的含量低于0.55mg/L时,中心静脉导管的堵管风险明显提升。
2.3非血栓性因素
2.3.1药源性因素
部分药物在配置过程与溶液相接触时,会发生高风险的沉淀现象,如安定、碱性药苯妥英等。酸性药物如头孢曲松钠与葡萄糖酸钙、磷酸盐含量高的肠外营养液与钙混合易出现矿物质沉淀。肠胃营养液的输注可出现脂渣,增加导管堵塞的风险。
2.3.2导管尺寸
不同位置的静脉穿刺所使用的导管直径不同,一般来说直径较大的血管和导管不容易出现堵塞,导管直径较小则导致血液在周围流动受阻或停滞。当前临床评估导管血栓形成的风险是计算导管与血管直径的比值,若比值超过45%则血栓风险增加。三向瓣膜的导管因带有阀门装置,因此导管堵塞率较低,仅为0.98%。当导管处于负压状态时,阀门向内开,此时可抽血。当处于正压状态时,阀门向外打开,液体可输入患者体内。导管未使用时,内外压力处于平衡状态,此时阀门关闭,血液不会反流至导管中,安全性较好。无瓣膜的导管,血液容易流入导管内,而导致导管堵管的风险增加。相关研究发现。
单腔PowerPICC的堵管率为4.83%,双腔PowerPICC的堵管率为12.32%。由此可见,双腔导管的堵管率显著高于单腔的堵管率,在临床实际应用时要进行注意。
2.3.3导管尖端和穿刺部位
大量临床治疗统计发现,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时血栓发生率较低,尖端位置在锁骨下或者无名静脉时,导管血栓的发生风险会显著提升。在OICC置管中,贵要静脉穿刺和肱静脉穿刺的血栓发生率要低于头颈脉置管。导管尖端位置的放置至关重要,若放置不当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导致堵管,影响治疗。
2.3.4肿瘤因素
从治疗患者类型上看,肿瘤疾病患者是发生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高危群体。肿瘤患者身体内存在大量的恶性肿瘤细胞,其中促凝素或组织炎性与黏蛋白发生作用,导致血液的成分发生明显改变。患者在治疗期间常带有食欲不良的现象,每日饮水量减少,活动量不足。这些因素均导致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引起导管堵塞。
2.3.5操作不当
执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的护理人员在置管前未进行全面评估,或是由于操作技术不娴熟,导致反复穿刺、反复送管,使血管内皮受到明显损伤,存在严重风险。这也是导致导管堵塞的因素之一。
除以上主要因素外引发导管堵塞的原因,还有置管时间、冲封管液的成分、冲管频率等。
3.降低中心静脉导管堵管发生的有效性建议
3.1提升操作能力
提升中心静脉导管操作人员的专科护理能力,熟练掌握置管操作技术,导管维护技术、血管评估和并发症预防等。在穿刺时选择最佳静脉,提升自身穿刺能力,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尺寸,置管后妥善固定。操作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讲,讲解中心静脉导管的治疗重要性、注意事项和护理方法,提升患者的安全意识,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定期开展置管相关模拟训练,以提升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
3.2缩短置管风险
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导管堵塞的风险增加。因此在治疗期间要及时评估患者的留置必要性,若患者病情稳定,特殊药物输液量显著减少时,要考虑早期拔管。常规药物的输注可使用周围静脉治疗。
3.3合理安排输注药液
在进行药液配置时,要警惕药源性堵管因素,尽量避免易发生沉淀的药物配置治疗。对存在配伍禁忌的药物,在输入期间需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管。在输液顺序安排时,可首先滴注抗生素,随后输注滴乳剂药物,最后输注粘稠液体。在输入脂肪、高渗糖等粘稠液体前,需先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管,注入完毕后用肝素盐水进行封管。
3.4规范冲管与封管操作
在药物输液前,需要用20ml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导管冲洗,随后输注治疗药物。输注完毕时同样需要使用20ml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导管冲洗。盐水冲洗完毕用以同样的方式用50u/ml肝素盐水进行冲管,剂量为4ml,在60s内完成冲洗。在输入高黏度大分子等特殊药物或血制品时,需及时进行封管,尽量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从而降低堵管风险。在连续输液超过24h时,需要使用等渗盐水进行管路冲洗,输注大静脉营养袋时,需要在晚上增加一次冲管。
3.5避免血液反流
采用正压封管,测压后要及时输液。对于血液高凝状态、咳嗽频繁且剧烈的患者可采用输液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