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丽
徐州市儿童医院, 江苏 徐州221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风险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收诊的154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此时间段未开展风险管理,患儿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将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收诊的154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患儿接受风险管理,对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加以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风险管理;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干预
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的病情危急,要求对患者进行动态和全过程化的护理干预,最大限度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风险管理是可以通过系统化、制度化及科学化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确保护理干预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将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不同时间段接诊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护理研究,现将本次研究成果作如下的分析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收诊的154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此时间段未开展风险管理,患儿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将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收诊的154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患儿接受风险管理。观察组患儿中男97例,女57例,年龄1个月-10岁,平均(7.4±2.1)岁,对照组患儿中男99例,女55例,年龄1个月-10岁,平均(7.5±2.2)岁,两组患儿的疾病类型均包括颅内感染、休克、重症肺炎及颅内出血,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包括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心理护理干预、针对性的疾病护理措施。观察组接受风险管理,内容包括:①明确护理风险隐患:对儿科重症监护室治疗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全面分析,尤其是要对烫伤、感染及坠床等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总结,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②强化护理风险培训:积极开展护理安全讲座来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认真学习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管理条例,分析与总结经验,加强风险防范。重点强化护理人员、仪器使用、规范性给药及护理文件书写等能力;③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采用腕条与自制约束带、床头卡相结合的方式来取得辨别与保护的作用,确保可以准确识别患儿身份;④护理风险干预措施落实:加强患儿生命体征监测,专人看护,重点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红臀风险、气管插管风险,并通过约束带和床挡等方式来避免患者出现跌落,积极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⑤仪器检查:加强对治疗仪器的监管,每天每班均需要检查护理用品与仪器的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急救仪器和护理用品质量;⑥无菌化操作:所有的治疗与护理工作均严格执行无菌化操作原则,加强监护室消毒力度,若患儿存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性疾病,则隔离治疗。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烫伤、感染、坠床、红臀及投诉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完成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s、(n,%)表示,差异性分别对应检验、2检验;检验依据: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13.742,P=0.000<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n,%)
组别 n 烫伤 感染 坠床 红臀 投诉 总发生率
观察组 154 1(0.649) 0(0.000) 0(0.000) 2(1.299) 2(1.299) 5(3.247)
对照组 154 4(2.597) 6(3.896) 3(1.948) 6(3.896) 5(3.247) 24(15.584)
3 讨论
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干预工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对患儿有较多的侵入性操作,护理风险较大,因而对护理干预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有很高的要求[1]。风险管理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儿科护理干预工作的护理模式,注重事前预防,可以对护理干预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事件做到早期评估与预防,继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刘珊等[2]人在研究中指出,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极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最常见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护士素质、协作因素及系统因素,提示要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力度,开展动态化的风险管理,最大限度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升临床风险防控能力。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风险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确保护理工作高效进行,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分析原因在于风险管理可以对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作系统化的分析,在明确原因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近年来广泛推行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全过程监管,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定期检查问题来提升护理质量,可以不断积累护理经验,确保护理干预工作规范进行[3]。尤其是查对制度和无菌化操作等风险护理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救治差错和感染事件的发生,有助于减少护理投诉事件的发生,对维护医院科室荣誉也有较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艳,刘艳萍.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中应用全方位关怀式护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20,030(10):237.
[2]刘珊,刘媛,陈阅微.儿科ICU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017(01):138-140.
[3]韦艳姬.病情预警管理在儿科病房的应用与效果[J].当代护士(学术版),2020,027(03):184-187.李翠丽
徐州市儿童医院, 江苏 徐州221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风险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收诊的154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此时间段未开展风险管理,患儿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将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收诊的154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患儿接受风险管理,对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加以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风险管理;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干预
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的病情危急,要求对患者进行动态和全过程化的护理干预,最大限度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风险管理是可以通过系统化、制度化及科学化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确保护理干预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将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不同时间段接诊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护理研究,现将本次研究成果作如下的分析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收诊的154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此时间段未开展风险管理,患儿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将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收诊的154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患儿接受风险管理。观察组患儿中男97例,女57例,年龄1个月-10岁,平均(7.4±2.1)岁,对照组患儿中男99例,女55例,年龄1个月-10岁,平均(7.5±2.2)岁,两组患儿的疾病类型均包括颅内感染、休克、重症肺炎及颅内出血,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包括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心理护理干预、针对性的疾病护理措施。观察组接受风险管理,内容包括:①明确护理风险隐患:对儿科重症监护室治疗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全面分析,尤其是要对烫伤、感染及坠床等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总结,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②强化护理风险培训:积极开展护理安全讲座来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认真学习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管理条例,分析与总结经验,加强风险防范。重点强化护理人员、仪器使用、规范性给药及护理文件书写等能力;③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采用腕条与自制约束带、床头卡相结合的方式来取得辨别与保护的作用,确保可以准确识别患儿身份;④护理风险干预措施落实:加强患儿生命体征监测,专人看护,重点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红臀风险、气管插管风险,并通过约束带和床挡等方式来避免患者出现跌落,积极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⑤仪器检查:加强对治疗仪器的监管,每天每班均需要检查护理用品与仪器的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急救仪器和护理用品质量;⑥无菌化操作:所有的治疗与护理工作均严格执行无菌化操作原则,加强监护室消毒力度,若患儿存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性疾病,则隔离治疗。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烫伤、感染、坠床、红臀及投诉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完成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s、(n,%)表示,差异性分别对应检验、2检验;检验依据: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13.742,P=0.000<0.05),见表1。
.png)
3 讨论
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干预工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对患儿有较多的侵入性操作,护理风险较大,因而对护理干预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有很高的要求[1]。风险管理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儿科护理干预工作的护理模式,注重事前预防,可以对护理干预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事件做到早期评估与预防,继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刘珊等[2]人在研究中指出,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极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最常见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护士素质、协作因素及系统因素,提示要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力度,开展动态化的风险管理,最大限度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升临床风险防控能力。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风险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确保护理工作高效进行,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分析原因在于风险管理可以对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作系统化的分析,在明确原因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近年来广泛推行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全过程监管,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定期检查问题来提升护理质量,可以不断积累护理经验,确保护理干预工作规范进行[3]。尤其是查对制度和无菌化操作等风险护理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救治差错和感染事件的发生,有助于减少护理投诉事件的发生,对维护医院科室荣誉也有较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艳,刘艳萍.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中应用全方位关怀式护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20,030(10):237.
[2]刘珊,刘媛,陈阅微.儿科ICU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017(01):138-140.
[3]韦艳姬.病情预警管理在儿科病房的应用与效果[J].当代护士(学术版),2020,027(03):18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