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期   作者:海瑞
[导读] 目的探究急诊护理干预对于心肺复苏后患者的作用。
        海瑞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急诊科   陕西西安  710032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护理干预对于心肺复苏后患者的作用。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进行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80例,以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急诊护理。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率与血压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及血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指标均比对照组明显得到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心肺复苏的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率与血压指标,减少并发症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患者
        引言
        患者在发生心跳骤停时,心肺复苏是主要的急救手段,主要包括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对于中毒、车祸、溺水、突发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导致的心跳骤停,临床均需要给予患者心肺复苏治疗。而在心肺复苏成功以后,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本文主要探究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对其康复效果产生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择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于我院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年龄38~75岁,平均(58.36±5.19)岁;对照组年龄37~76岁,平均(59.28±4.61)岁。两组患者年龄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心肺复苏急救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即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避免发生意外;如果在监测期间发现异常,要及时上报,并采用针对性解决方法;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并为其提供营养支持。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心肺复苏急救后采用急诊护理方法。①患者在接受心肺复苏时,根据病情情况予以针对性护理,如需使用抗生素,护理人员则需严格遵医嘱合理应用,避免患者出现感染或其他并发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②在急救完成后,护理人员需充分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可通过呼唤或观察瞳孔的方式了解患者意识状态以及是否清醒;若患者意识清醒,护理人员以点头的方法了解患者的需求;在检测患者的酸碱平衡、氧合状况时,护理人员需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并对血气指标进行详细的分析;护理人员应采取湿化及吸痰的方法进行全面的气道护理,当患者排痰后,护理人员要观察痰液的情况。此外,虽然患者接受抢救后心跳能够恢复正常,但仍有部分患者的心脏功能未完全恢复,因此护理人员仍需采用生化化验或心电图复查等方法,对患者的心脏功能进行评估,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告知主治医师,以便于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开展。观察患者的体温状态,如果属于亚低温,应对患者进行保温相关护理;还需注意对患者的口腔和皮肤的护理,保证口腔清洁,在皮肤护理过程中,需定期协助患者进行体位调整,并定时进行皮肤清理,保证其清洁度,避免出现压疮[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心率与血压指标情况,并发症状(反应迟缓、胸口不适、记忆力衰退、抽搐)发生率,以及护理后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反应迟缓+胸口不适+记忆力衰退+抽搐)/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心率与血压指标依据正态分布检验,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并发症状以及护理后的临床效果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率和血压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及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率和血压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出现反应迟缓2例,胸口不适5例,记忆力衰退3例,抽搐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0%;观察组患者中反应迟缓1例,胸口不适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两组并发症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580,P=0.0033)。
3讨论
        在临床医学中,通常将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称为心脏停搏。心脏停搏在急诊中属于危重疾病,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患者的原发疾病有关。患者一旦出现心脏停搏,需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治疗,若治疗不及时,不仅会导致患者的四肢受到损伤,还会造成多个脏器损伤的情况,如果病情持续严重,还会造成患者的脑组织缺氧,进而发展为缺氧性坏死,而且这种脑组织缺氧性坏死损伤十分严重,往往是不可逆的,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临床在抢救心跳骤停患者过程中,心肺复苏是一项十分常用的治疗手段,它能够使脑细胞的损伤程度降低,使患者的生命得到挽救。成功的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以后,需要对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当将各种操作熟练掌握,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气道及脑部复苏干预,从而使患者的疾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于倩.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13):71+73.
[2]王雨秋.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3):131-132.
[3]张发家,许鑫,伍小莉.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3):148-149.
[4]梁会霞.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临床研究,2020,28(07):186-188.
[5]郭丽.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8):16+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