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带你认识慢性胃炎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2期   作者:何海
[导读]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所致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
        何海
        旺苍县中医医院,四川省广元市,628200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所致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居于各类胃病榜首,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及糜烂性胃炎等,常发于中老年群体。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病毒或其他毒素及长期饮酒、饮浓茶等刺激性物质均可破坏胃黏膜屏障,诱发慢性胃炎。大多数患者常缺乏特异性症状表现,诊断困难,可能延误病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那么在中医角度是如何认识慢性胃炎的呢?纵观古今医学文献,祖国医学上尚无胃炎确切病名,多根据症状将其归于“反酸”“痞满”“嗳气”等范畴。中医认为长期饮食不节、劳忧过度、情志不畅、内外邪侵犯等均可引起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司,日久则中气亏虚,脾胃受损,积食胃脘。中医认为,胃属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互为表里,胃腑形态改变,脾脏亏虚,运化失司,耗损胃阴,升降失司,症见胃脘、灼痛,伴口干、嘈杂,迁延、缠绵难愈。祖国医学上根据慢性胃炎症状、病机不同可将其分为不同证型,主张根据其病机给予对症、辩证施治。
        
◎从中医角度认识慢性胃炎的辩证分型
        中医上依据慢性胃炎症状、病机不同可将其分为8种不同证型,包括胃阴亏虚证型、淤带伤胃证型、湿困脾胃证型、食滞伤胃证型、肝郁犯胃证型、肝火犯胃证型、脾胃虚寒证型、热邪犯胃证型等。以下为大家简单介绍不同证型症状、病因及辩证治疗原则。
        【胃阴亏虚证型】
        此证型患者多以胃脘灼热、疼痛难耐、嘈杂不适为特征,纳差,常有饥饿感,口干、易渴,常便秘,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病机与胃阴亏虚、肝胃不和有关。治疗需重视养胃护胃、滋阴益气、疏肝健脾。可重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清热行气药。日常调理建议饮食清淡、忌辛辣刺激,重视清补、生津、润燥。
        【淤带伤胃证型】
        此证型患者常有胃脘刺痛或锐痛感,常感胃部灼热,纳差,嘈杂,舌质紫暗,见瘀斑,苔黄、薄,脉涩。病机与热郁伤胃、气滞血瘀等有关。治疗需重视行气和胃、活血化瘀。可重用丹参、蒲公英等理气药。
        【湿困脾胃证型】
        此证型患者常有痞满感,纳差,食少,常感胃胀,食欲差,口淡无味,少饮,大便稀溏,乏力,困倦,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细。病机与湿气克阻脾胃、伤中焦有关。治疗需重视化湿健脾、行气和胃。可重用薏苡仁、茯苓等祛湿、理气药。


        【食滞伤胃证型】
        此证型患者常有痞满胃胀,恶心呕吐,反酸,便秘等表现,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多由饮食不节、食滞肠胃、胃气不通等引起。古籍有云:“胃痞满胀痛,多因纵恣口腹……复食寒凉,日积月累,自郁成疾,淤血交杂,升降失司,故胃脘痛。”脾胃亏虚之人,饮食不节,或暴热、暴寒,感外邪后发病。故治疗需重视健胃消食、和中健脾。可重用麦芽、山楂、白术等消食、开胃、理气药。建议食用易消化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可少量多餐,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类食物,调食滞,养胃护胃。
        【肝郁犯胃证型】
        此证型患者常有胃脘痞满、隐痛感,伴胁痛,嗳气,反酸,食欲差等表现,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多由肝气郁滞、胃失和降引起,治疗需重视健脾和胃、理气疏肝。可重用白芍、柴胡、香附等理气疏肝药。建议避免情绪过激或精神刺激,减轻情志因素对本病的影响,循序渐进安排运动活动,科学作息,清淡饮食,多食解郁、消食、行气类食物。
        【肝火犯胃证型】
        此证型患者常有胃痞满、隐痛感,饱食后加重,有反酸烧心感,口苦,便溏,伴胁痛。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多由肝火犯胃、脾胃亏虚、情志不畅引起,治疗需重视清热理气、疏肝和胃。可重用丹参、柴胡、茯苓、黄岑等清热疏肝药。
        【脾胃虚寒证型】
        此证型患者常有胃脘坠胀感,食欲差,伴恶心、呕吐、反酸,胃隐痛,遇寒加重,得暖减轻,便溏,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多由脾胃虚寒、中气不足所致。五常致大论枠说:“大寒至,痞满痛。”讲述胃黏膜对寒冷刺激甚敏感,饮食不当,尤其食生冷、刺激、寒凉后,胃病即可发作。因寒主收引,遇寒则痉挛,气血耗损,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胃络紊乱,胃膜破坏,疼痛即发作。故治疗需重视健脾养胃、补中益气。可重用黄芪、党参等补气药。日常建议保暖、避免受凉,可艾灸或热敷腹部,饮食更建议温补,少食寒凉。
        【热邪犯胃证型】
        此证型患者常有胃脘灼热、刺痛感,易饥饿,口苦,反酸,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多由胃失和降、肝气郁滞引起,治疗需重健脾和胃、理气疏肝。可重用白芍、柴胡等理气疏肝药。
        
◎从中医角度治疗慢性胃炎的总结
        慢性胃炎的发病与内外诸多因素均有关,情志不畅、外邪犯胃、脾胃亏虚、饮食不节等均参与慢性胃炎发病过程。气血为机体生化之源,脾胃均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与脾互为表里,主受纳,胃腑功能改变、脾胃失司发为胃炎。了解慢性胃炎发病的原因方可对症下药、针对性寻找最佳治疗方案,以调和脾胃,改善饮食,提高生活质量。因慢性胃炎属慢性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而中医调理更注重循序渐进、强调辩证论治,针对体质进行调理调养,故更值得推荐。但行中医调理前需辨别各自体质及证型,辨证施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