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淑静
天津市120急救中心 天津市河东区 300011
【摘要】院前急救全面信息化建设及发展,对院前急救现代化起着灵魂与主导作用。回顾既往急救信息系统发展问题分析急救信息系统在院前急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对未来急救信息系统的构想,是本文的重点内容,通过文章的分析希望能对信息系统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院前急救;调度人员;急救信息化;
相对于其他医疗机构,承担院前急救工作的部门对于信息化系统依赖性更高。通讯、医疗、救护车始终是支撑院前急救工作的三驾马车。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系统的发展,通讯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急救资源调派,而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急救第一链条。院前急救全面信息化建设及发展,对院前急救现代化起着灵魂与主导作用,数年来,天津急救中心加速、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信息系统管理,使信息化系统管理在院前急救、调派管理、车载监控、网点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急救事业的现代化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从信息化建设前通讯系统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的角色;目前信息化建设对院前急救工作的推动作用,及未来信息化建设的设想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信息化建设前通讯系统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的角色
在信息化系统建设前,由于通讯设备落后、管理人为因素较多,院前急救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讯调度在院前急救中仅处于一个旁观者角色,以至于急救效率无法得到根本的提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急救医生接收病人信息延迟,与医院沟通不及时。
1.1.1,在以往的工作中,院前急救医生在达到现场前,所掌握的只是病人地址和简单的、非专业的病情描述,医生需要达到现场后再对病人的情况进行问询,使医生不能在到达现场之前对病人的情况做出预判,对自己所面临的情况一无所知。
1.1.2,信息化建设前,在救护车尚未抵达医院时120急救单元与医院之间处于零沟通的状态,无论多么危重的病人,也只有送到医院后,接诊单位才能了解患者情况、作出反应。。致使患者在急诊时间延长,耽搁了宝贵的急救时间
1.2,急救调度员仅仅承担电话接听员及车辆调派的角色
1.2.1 在既往的工作中,调度员的工作只是单纯的登记地址和调派车辆,既无权利根据患者病情选派急救医生,也无能力给予患者现场急救指导,造成急救链的第一环节作用缺失。
1.2.2, 在通讯技术落后的时代,病人地址和车辆站点的距离定位为直线距离,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误差,为此常要根据调度员的经验去选择就近车辆。当道路出现问题,交通堵塞时,或者调度人员对道路情况不熟悉时,就会出现调派失误,从而延误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
1.2.3,从行政管理方面看,调度员的绩效考核标准仅仅是简单的接听数量、派车数、出勤情况、患者家属的反馈情况,无法全面评估调度员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也无法因能力任用干部,不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3,救护车车载设备落后达不到现代化院前急救要求
1.3.1,信息化建设前,救护车驾驶员完全通过电话与调度沟通,如果出现地址等信息的变更,无论救护车是否在行驶中,调度员只能通过电话与驾驶员互通信息,对救护车行驶存在安全隐患。
1.3.2,救护车视频设施不完备,当出现突发重大事件时,中心指挥人员不能及时查看和追踪现场情况,只能被动地等待前方人员汇报,导致指挥滞后,不利于现场救援;对救援工作的监督也需等待驾驶员下班后,将车载视频拷贝提交中心方可查看。
2,信息化建设现状与作用
天津市急救中心经过数年信息化建设,不但有效的解决了以往工作上的难题,同时为院前急救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2.1,信息化建设对院前急救医生工作的重要帮助
2.1.1,病人信息的远程采集:信息化建设后,院前急救医生配备随身平板电脑,在调度员登记病人信息的同时,接收病人的情况,及时且比较详细的掌握病人的既往病史,当前意识、呼吸状况等基本生命体征,医生可以在赶往现场的路上就对病人病情做出初步判断,提前准备所需药品。亦可通过信息化系统与现场人员沟通,了解患者情况,指导现场救治。到达后,医生将有针对性对病人进行检查和救治,且对病人的发病时间,病情变化了然于胸,做到有的放矢的处置。。
2.1.2目前,天津市在卫健委指导下建立了很多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这些中心与急救中心的良好协作离不开信息化系统,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交流平台,天津市急救中心急救人员在达到目标医院前即将现场患者情况传输到接诊医院,让接诊人员有所准备,并接受院内的技术指导,让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做到无间隙衔接,为抢救病人争取每一秒珍贵的时间。
2.2,急救调度员的工作角色有了很大的转变
2.2.1,随着MPDS系统的引进,急救调度员的工作由单纯的接听电话登记地址,转变为急救链条的第一环节,MPDS系统对各类病人都有系统详细的问诊预案,调度员可以按预案系统问诊,并将结果及时发送给急救医生,让医生在到达现场之前做好急救准备。对某些时间相关性强的危重症,调度员将通过电话进行现场急救指导,例如心脏骤停、分娩、哽咽等。有效的利用起宝贵的黄金急救时间,减少急救时间延搁。当报警人和病人处于危险环境之中时,调度员还可以根据系统预案指导现场人员如何脱离危险环境,并通过系统向有关部门预警,求救。
2.2.2,系统对调度工作做出接派分离。目前系统已经做到了调、派分离,当接警调度将地址和病情主诉发送给派车调度员后,派车调度员马上派出救护车,在救护车赶往现场的同时,接警调度员同步在电话中进行问诊和指导,,使急救工作在电话铃响起的一刻就已经展开。
2.2.3,当前通讯系统定位增添了距离定位、路程定位。因为不同道路在不同时间段的路况不同,调度员可以根据以上两个定位距离判断出某个站点所经道路是否处于拥堵状况,可以准确选择到达急救现场用时最短的站点。
2.2.4,系统添加了电话定位的功能,当报警人拨打120进来后,系统自动定位出报警电话所在地理位置,可以精确到某一小区,这样当报警人对自己位置不清楚或者由于慌乱报错地址时,调度员可以根据电子地图上的显示和报警人进行核对,大大降低了误报错误的发生。也为独居未能提供详细地址即已昏迷的危重患者定位、及时接受救援创造了先决条件。
2.2.5,根据需要调度系统自动会显示排列同音地址名
天津市辖区内有很多同名的道路和小区,比如河西区和滨海新区都有“宁波道”,河东区和武清区都有“大桥道”等等,这些小区和道路名称相同,加上呼救者比较着急、外来人员不清楚自己的具体所在区域等,给急救调度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登记错误。信息化建设后,当调度员输入道路或小区名称进行定位后,系统自动将各个区县同名称的道路或小区依次呈现在地图的右上角,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地址区域信息向报警人核对,规避了很多误差风险,提高了地址登记工作的速度与准确率。
2.2.6,新调度系统卫星地图自动显示地址周边“明显标志建筑物”
实际工作中,调度人员在登记患者地址时,为便于救护车最快时间内到达患者身边,往往会主动要求呼救者提供周边的建筑物、交叉路口等明显标志性建筑作为家属接车地点,而很多呼救者往往由于紧张、对周边环境不熟悉等因素,一时难以提供有用信息,无形中增加了急救电话的受理时间,也造成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过长。新调度系统地图上根据定位,自动显示报警人周边地理环境信息,可以为报警人提供更为准确的接车地点,使急救调度工作更为精准,为患者和急救单元提供了方便
2.2.7,调度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避免同一地点重复派车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长,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由于交通事故多发生在公共场合,目击者较多,现场多名人员同时拨打“120”的情况屡见不鲜,由于每个人对地理信息的认知度不同,给调度人员提供的地址可能会差别较大,单纯靠调度人员人工分析某个地点是否已派过救护车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同一居民小区的同一座楼、同一单元的不同住户同时呼叫“120”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在过去,如何判断为重复要车?还是不同警情?需要调度员之间进行沟通,同时反复与报警人核对,这样不但给调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延误了调派救护车的时间。,信息化建设使这一困扰已久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当某一地点呼叫救护车后,系统会在定位地图上显示报警标识,在地图上显示近段时间内的报警地点和信息,为其他调度员做出提示,显示出在合理距离内是否可能会有重复派车的情况,提醒调度人员仔细甄别,避免重复调派或漏派。
2.2.8,系统为急救电话接通率提供有效保障
近年来,“120”电话的呼救量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虽然调度员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对于日益增长的电话呼入量,仍旧存在很大压力。因此,如何保证 “120电话呼通率”达到100%,如何掌握受理席位的变化和调度员的工作情况,也是系统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重要部分。目前信息化系统可以将调度受理席位的数量,受理状态全部呈现出来,例如有几个席位是离席状态,最多允许几个席位离席。每个调度员的月离席时长,受理时长,摘机速度等工作情况通过信息化系统都是有据可查的,将以上信息纳入调度员的月绩效考核之中,对被评价人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此为管理依据,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2.3,系统实现了对救护车驾驶员工作的实时监督、指挥
2.3.1车载视频实时监控
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以往车载录像不能实时跟进的弊端。在中心调度室可以实时查看每部救护车的医疗舱和驾驶舱中的视频监控,当发生一些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时,中心调度室可同步了解到救护车上发生了什么,掌握当时的情况或者病人在途中的病情及变化,以及医疗过程,为救援指挥、纠纷调解提供影像证据
2.3.2,分析急救半径、救护车油耗等
急救半径是院前急救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实际工作中,急救半径的计算往往是采用分析加估算的方法得出,与实际数值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目前调度系统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基本都具备了救护车GPS定位、救护车行驶轨迹回放等功能,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上述数据分析,计算出救护车每次出车的实际距离,进而分析出平均急救半径、合理油耗等客观数据,作为车辆管理的依据
2.4,绘制急救工作量“热力图”,为急救中心的站点合理布局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用于救护车GPS定位、救护车行驶轨迹回放等功能,还为急救站点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系统自动绘制出多种热力图,如:区域派车数量环比,疾病分类,等级分类,派车分布等。这样,全市急救工作量的分布和压力状况就一目了然了。再结合实际急救站点的分布情况,就可以科学、合理地规划急救网络了。这项功能已经在天津市急救中心重新布局急救站点工作中得到了应用。
3 对未来信息化建设的设想
笔者根据在天津市急救中心做急救调度工作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出以下构想
3.1 同步病人病历。因为医疗机构之间壁垒较多,目前院前急救与院内互相沟通有障碍,若能将120急救中心的病历和医院病历衔接在一起,让病人的病历更加完整,全面的记录病人每一次发病时病情变化发展的全过程,将能为病人日后使用救护车或到医院就医提供更完备的信息资料。通过信息化系统自动回访患者就医转归信息,也能对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水平有所帮助
3.2 在调度登记环节增添调度系统自动提取同音、近音地址名。现实中,很多道路和小区的名称发音非常相近,例如“宁国路”“荣国路”等,在接警过程中由于报警人情绪紧张或地方口音问题,非常容易出现接听误差,而调度员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不得不反复和询问,不但延误了时间,也容易导致报警人的反感情绪。如果信息化建设可以增添此项功能,将会在目前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调度员登记的效率和准确性。
3.3 调派车辆时自动拨打电话。调度员将派车单发出的一刻,系统自动拨通驾驶员电话,可以在急救调派环节缩短急救反应时间,也可以避免出现打错电话的情况发生。
结束语
归根结底,院前急救信息化运用到院前急救的各个各面,已经对提高院前急救水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若能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对信息化系统进一步完善,使信息系统在向着大而强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不忽视细节建设,将会使信息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圣贤.关于院前急救信息化细节建设的思考[C].//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编辑部.2016:207-207.
[2]王衍勋.关于院前急救信息化细节建设的思考[J].卷宗,2015,(3):489-489.
[3]刘兴元.对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云南科技管理,2018,31(1):8-11.